立足本土“寻根文学”的思想遗产[权威资料]

立足本土“寻根文学”的思想遗产[权威资料]

ID:11559512

大小:30.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7-12

立足本土“寻根文学”的思想遗产[权威资料]_第1页
立足本土“寻根文学”的思想遗产[权威资料]_第2页
立足本土“寻根文学”的思想遗产[权威资料]_第3页
立足本土“寻根文学”的思想遗产[权威资料]_第4页
立足本土“寻根文学”的思想遗产[权威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立足本土“寻根文学”的思想遗产[权威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立足本土“寻根文学”的思想遗产  作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文学事件,1985年由作家自己提出理论主张并进行群体性创作实践而激荡文坛的文学寻“根”(文化),过去了整整30年。30年来,以文学思潮和流派形式出现的文化寻根文学,一直是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对它进行的全方位考察早已进入了文学史,或许是出于对一个时代的怀念,它的缘起及意义,仍不断为人所提起,这个文学运动的重要的当事人,也频频接受访谈或主动著文加以回顾和解释。“寻根文学”从亮出旗号到出现一批代表性作品,持续不过两年时间,但它对新时期的影响却是持久的。不仅参与这一文学运动的作家30年来一直是当代文学最有实力也最有成就的创作群体

2、,占据新时期文学的主流地位,它留下的思想资源更是在中国文学的建设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导向性意义和思想史价值。集中出现于1985年的文化寻根理论文本,主要是韩少功的《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3期)、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1985年7月6日)、郑万隆的《我的根》(《上海文学》1985年5月号)、郑义的《跨越文化的断裂带》(《文艺报》1985年“理论与争鸣”专栏第1期)等,作者都是知青作家。这些宣言式的理论随笔,一个共同的主张是文学创作要有“文化”内涵,而文化要从传统、从民间去寻找。他们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以

3、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尽一致,但发掘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创造富有当代意识和民族性的文学而走向世界,却是这一青年作家群体的共同意向。在1980年代以批判和反思为思想主调,以创新文学性格的时代背景上,寻根主张并不见得得到知识界的一致认同,寻根话语所包含的思想资源也没有得到准确而充分的阐发,尽管后来有成就的创作(如莫言、贾平凹)无不印证着通过反思回归传统,在确立自我中借鉴他人是文学创造和发展之正途的思想。正因为如此,在作为文学新潮的寻根文学成为历史以后,文化寻根的主要倡导者韩少功在1990年代和新世纪,还在阐释寻根文学里的核心思想,即文学应立足本土,深掘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同时以开放

4、的姿态吸收外来文化,进行富有主体意识的创造,以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  韩少功的《文学的根》一文,是寻根文论的发轫之作,在主张文学进行文化寻根上旗帜最为鲜明。它猛然地发问――“绚丽的楚文化到哪里去了?”和论断性地提出一个文学命题――“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故湖南的作家有一个‘寻根’的问题。”{1}看似标新立异,实则经过了深思熟虑。作者策略性地从个人经验和地域站位出发,使问题的提出更有说服力,然而也更带有普遍性,因为地域性正是民族性的基础。在对文化寻根命题的展开论证中,韩少功脚踩本土而放眼异域,始终从全球化的视野来讨论现代化冲

5、击下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存废,从人类文明的视角来看取变革时代的文学创新,这是他比同时代的作家和评论家更有远见卓识的地方,因为“85新潮”的文坛同时还出现有“方法热”和“现代派”(以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为代表)热,而这些都是在现代化的名义下主要取法西方文学和文化的。1980年代的中国文学,与国家现代化的主旋律是密切呼应的。老作家徐迟在现代派文学论争中写过一篇文章,题为《现代化与现代派》{2},也不无策略性,无非是让需要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文学搭一搭改革开放这辆车以获得合法性,说明现代化是1980年代文学的价值目标。1980年代的国家现代化建设,是与批判所谓极左政治的社会思潮相并行的,

6、因此,浪潮更迭的文学,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再到“改革文学”,在由被政治奴役而向文学自身回归的过程中,仍然充满了政治色彩,实际上是在批判一种政治(乌托邦的)的同时,营造是另一种政治(实用主义的)。在这种有1980年代特色的思想氛围中,文学现代化的主要参照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也就是19世纪末以来的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从1978年开始的外国现代派文学译介,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的渴望和雄心,而走向世界的标志就是登上诺贝尔文学奖的殿堂,这就是为什么1985年前后译介的《喧哗与骚动》和《百年孤独》会横扫中国文坛的原因。现在看来,1980年代的纯文学热,带有严重的

7、西方主义倾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上,寻“根”的主张出现了,它的出现不啻给西方主义兜头泼了一盆冷水,新时期文学的现代派热自此有所降温。  在新启蒙思潮盛行的背景上,《文学的根》大谈“传统的骨血”的重要,这委实有点逆潮流而动。而换一个角度看,它正符合1980年代的文学性格――勇于怀疑、反思和创新。难怪文化寻根的幕后推手李庆西,要将寻根派称为“先锋派”{3}。韩少功在考察中外文学创造的基础上,发现了成功的文学莫不是固然不拒绝外来影响,但一定是以民族传统为根基。他举例说,“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以及本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