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元稹诗集整理中的问题——答王辉斌

也谈元稹诗集整理中的问题——答王辉斌

ID:11545445

大小:49.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7-12

也谈元稹诗集整理中的问题——答王辉斌_第1页
也谈元稹诗集整理中的问题——答王辉斌_第2页
也谈元稹诗集整理中的问题——答王辉斌_第3页
也谈元稹诗集整理中的问题——答王辉斌_第4页
也谈元稹诗集整理中的问题——答王辉斌_第5页
资源描述:

《也谈元稹诗集整理中的问题——答王辉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也谈元稹诗集整理中的问题——答王辉斌第24卷第2期苏州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Suzho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Vo1.24No.2Mav.2007也谈元稹诗集整理中的问题——答王辉斌杨军(苏州科技学院中文系,江苏苏州215009)摘要:王辉斌撰文对《元稹集编年笺注(诗歌卷)》的校勘,注释,编年及集评进行了全方位的批评,其中不无可取:但王文的主体内容却是站不住脚的;或无中生有,或持论不坚,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这样缺乏学术内涵而又心理失衡的学术批评对学术研

2、究的开展并无助益.关键词:元稹;《元氏长庆集》;《元稹集编年笺注》;古籍研究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95(2007)02—0045—07拙撰《元稹集编年笺注(诗歌卷)》(以下简称《笺注》)于2002年6月问世后,学术界给予很高评价,同行专家周相录先生撰文称其为"新世纪元稹研究的重大收获"….2003年,苏州市,江苏省相继授予优秀社科成果奖,同年又获第四届中国古籍整理图书奖.我深知,好评及奖励,仅仅因为该书有填补唐代文学研究空白的意义,并表现出对学术良知的坚守和对优秀学术品格的追求."以我之浅学,并未使之达到应有

3、的学术水平"_2】l0孙.我一直期待来自读者和同行专家对该书的批评.2006年《襄樊学院》发表了王辉斌《元稹诗集整理中的若干问题》,同题文章后来再现于《古籍研究》第45期.王文指出《笺注》"存在着诸多错误,有的还十分严重.如不谙典章,编年不确,校勘失校,词语失考,引文错录,张冠李戴,前后矛盾,相互抵牾等,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这种情况,在建国以来的古籍整理中是很少见的."王教授通读了全书,费神查阅了相关资料,其精神令人感动.综观王文,其中不无可取,如指出李建注释重复且卒年前后抵牾;误元和元年为元和九年等多处校对疏误之类,对他日此书的修订将有裨益;但全文

4、的主体部分则失之偏颇,所提问题绝大部分不能自圆其说.考虑到王文有向学界叫板的意思,笔者作为《笺注》的责任者,有义务作出回应,以正视听.以下按王文次序对所提问题逐一做出辨析.一,校勘方面的问题校勘是古籍整理的关键环节,对从业者的学养有很高要求.世代学人的实践,已积淀成一些大致通行的操作规范,如中华书局编辑部于1983年草拟之《古籍点校通例》,中华书局总编室于1991年11月发表之《古籍校点释例》,这类"通例"对我国当代古籍整理工作起到了引导示范作用,往往成为古籍整理发凡起例的依据.笔者从1984年在程千帆教授指导下编撰《说诗乐趣校注》迄今,先后参与过

5、《中华大典》,《全唐五代诗》,《儒藏》精华编等一系列大型古籍整理工程.整理唐人别集等典籍数十种,实践使我体会到古籍整理是一种"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工作.设计出科学规范的体例和工作细则不容易,按既定细则操作而不走样也不容易.《笺注》的校勘是"依照《全唐五代诗》的体例要求"进行的.而这个体例是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副会长领衔的《全唐五代诗》编委会经过反复讨论,集思广益形成,并在工作实践中得以完善的.它的精致细密,为《笺注》校勘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笺注》对中华书局1982年版《元稹集》的收稿日期:2007—02—13作者简介:杨军(1944一),男,陕西

6、蓝田人,苏州科技学院中文系教授.45误收,错简,误校,误改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清理,其成果受到学术界的充分肯定.王辉斌教授显然对已往20多年元稹研究的进程缺乏了解;从其发难中还可以看出,他对校勘工作的常识,如底本的确定,校本的选择,校勘记的写法等基本规则尚茫然无所觉解,而又自充内行,故尔,文中三个方面"拈指性"质疑皆不能成立.(一)所谓"原文正确,校本反误"王教授自称:这里的"原文",是指中华书局版《文苑英华》,《全唐诗》与上海古籍出版社版(71-调集》中的元稹诗歌文本.这种鲁莽的举措和主客颠倒式的提问法,真让我惊诧得几乎无言以对.解释如下:所举《忆云

7、之》诗校记第2条:"杨本作'一',据马本,《全唐诗》校改."其涵义是:诗中"何事二人心"一句中,"二"字在底本中被写作"一"字,于文意无法通解,而马元调本作"二",《全唐诗》所录在"一"字下有校语"一作二",于是根据这两条信息,将原文"一"字改作"二"字.这是"通例"中底本误而据校本改动底本文字时,必须写出校记的例子.王文下面所举"依稀似笑还非笑"仿此.(二)所谓"本应出校,弃而不校"王文于其一所举《古决绝词三首》其二"苟在苞中兮高不见节"之例,拙撰作"笱在苞中兮高不见节",正确无误,是王教授粗心大意,看走了眼,把"笱"字误作"苟"字,这种无中生有

8、的指摘,有栽赃之嫌.所举《会真诗三十韵》中"多娇爱敛躬",《才调集》所用"歙"字为"敛"之异体,而底本为通行正字.王文于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