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517462
大小:2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2
《培养动手实验能力,塑造良好研究品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培养动手实验能力,塑造良好研究品质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在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理概念和导出正确物理规律的课堂教学中,实验是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部分。所以,中学物理在教学的要求上,增大了实验的比重,目的是要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演示实验是为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利用简单实验设备进行操作示范的实验,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求知和探索物理规律的欲望,配合教师的
2、生动、形象的讲授帮助学生直观感知物理现象、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解决物理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筷子提米”实验是课内教学的补充性实验,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筷子提米”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实验器材:玻璃杯一个,筷子一根,一些大米和水。实验步骤:先在玻璃杯中放一些大米,将筷子插入大米中,压紧大米使筷子直立,往米中倒入少许水,水不能太多,防止水过多太重造成实验失败。过一会儿,筷子就能把米连同杯子一同提起了。实验原理:米与筷
3、子间本来有许多空隙,压得不紧,往米中添水是为了让大米吸水膨胀,这样米与筷子间的空隙就少了,大米挤压着筷子,增大了对筷子的压力,筷子就可以提起一杯米。实验结论:可以通过增大压力的方法来增大摩擦力。 但笔者进行演示实验过程碰到了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杯中加水的量不易掌握,原因是水多了,增加了整体的重量,不容易提起,水少了又不能使米吸水完全膨胀起来,且加水的量还与米的干燥程度有关; 2.压力的增加是由于米吸水膨胀,是米对筷子的,学生不能直观看到压力增加; 3.实验必须给米吸水膨胀的时间,不能立竿见影,在等待的过程中,无法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此。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结合几年来
4、的教学经验,笔者想到用其他的材料代替米来做这个实验。通过大量实验,我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替代品――细沙。 用细沙代替大米的实验步骤是:首先找来一个杯子(要开口大于底部的),装满细沙,并把筷子插入其中;然后上提筷子,结果细沙和杯子并没有被提起来;拔出筷子,用力将细沙压紧,再次插入筷子(当筷子接近杯子底部的时候能感到阻力很大),上提筷子,结果细沙和杯子一同被提了起来。实验原理:开始细沙比较松散,插入筷子后,细沙松散的分布在筷子周围且有较多的孔隙,这时的摩擦力不足以提起细沙和杯子;用力压紧细沙,细沙之间的压力明显增加(由于细沙自重的原因这种压力越靠近杯底越明显),而且细沙之间的空隙也减少许多,
5、这时再插入筷子,细沙牢牢地把筷子挤在中间,细沙与筷子之间的摩擦力很大,足以提起细沙和杯子。 与用大米来做这个实验相比,使用细沙的优点是:压紧细沙前后有明显的不同,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在这个实验中起增大摩擦关键作用的是压紧细沙;步骤简单,可操作性强;实验快捷,可以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 其实简单地说,实验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首先要做的就是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即研究动机。我立即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谁了解欧姆这位物理学家,看看学生最关心的问题集中在哪些方面,由课代表负责统计,放学时交给我。可是刚刚过了一节课,课代表就愁眉苦脸地来找我,原因是自己统计不过来。我一听
6、又来了灵感,统计整理的过程也干脆让学生来完成。至于如何分组我一概不管,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嘛!这一招果然奏效,一放学,课代表就兴冲冲地把统计结果送来了。最终统计的结果为:1.欧姆是哪个国家的人?2.欧姆在物理上做了哪些贡献?3.欧姆定律是如何得到的?4.实验器材都有哪些?5.实验的目的实验步骤如何?6.实验中发现与别的组的实验不符?7.实验的结论与欧姆定律不符?8.实验中如何做到小组合作?9.小组中的每个人的结论为什么不符?将全班学生分成九个研究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各组设组长负责组内分工与合作,并随时向我汇报研究进展,三天后报告研究结果。 学生实验课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一个
7、新课题。开始时,不断有学生汇报欧姆定律的继续研究成果。出于对学生的尊重,我还作过一些鼓励,但时间一长,免不了有点烦。学生们似乎注意到了我的变化,于是就很少提问了,还有的干脆连我的问题也不回答了!我开始迷惑了,短短几周的时间,学生几乎判若两人。为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我和班主任及班级干部进行了一次谈话。通过这次谈话,我很内疚,因为学生们对那节课的喜爱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们认为我会一直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至少还会有很多次,而我却没有这样的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