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誓约_不诛大臣_言官_新论_兼与张希清_刘浦江等先生商榷

宋太祖誓约_不诛大臣_言官_新论_兼与张希清_刘浦江等先生商榷

ID:1149209

大小:469.22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7-11-08

宋太祖誓约_不诛大臣_言官_新论_兼与张希清_刘浦江等先生商榷_第1页
宋太祖誓约_不诛大臣_言官_新论_兼与张希清_刘浦江等先生商榷_第2页
宋太祖誓约_不诛大臣_言官_新论_兼与张希清_刘浦江等先生商榷_第3页
宋太祖誓约_不诛大臣_言官_新论_兼与张希清_刘浦江等先生商榷_第4页
宋太祖誓约_不诛大臣_言官_新论_兼与张希清_刘浦江等先生商榷_第5页
资源描述:

《宋太祖誓约_不诛大臣_言官_新论_兼与张希清_刘浦江等先生商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宋太祖誓约“不诛大臣、言官”新论宋太祖誓约“不诛大臣、言官”新论———兼与张希清、刘浦江等先生商榷李峰[摘要]传世文献虽有宋太祖“誓不诛大臣、言官”的誓约,但此誓约很可能出于徽宗的编造。北宋统治者罕杀大臣,是大臣受到多方制约、土大夫阶层对获罪者重重保护以及最高统治者对是否诛杀大臣持谨慎态度等多种原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徽宗编造太祖誓约是为了得到高宗赵构的尊重、同情与信任,从而最终救自己南归。所谓的宋太祖誓碑的

2、出现是沿誓约之说继续发展的合乎逻辑的结果。[关键词]誓约;大臣;言官;宋徽宗;祖宗家法[中图分类号]K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873(2012)06—0053—11[作者简介]李峰,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453007①就笔者所知,20世纪以来,关于宋太祖誓约以及誓碑的研究,始自张荫麟先生。但引起学界论争的却是杜文玉先生的观点,杜文玉先生撰文列举大量事实力辩宋太祖誓约之伪,认为关于“誓②碑”之事纯属子虚乌有,是根本不存在的。徐规先生对此持不同看法,徐规先生撰文指出太祖誓约③的真伪虽有待考证,但在北宋确有一条不轻杀臣下

3、的不成文的“祖宗家法”存在。张清希先生撰文认为关于宋太祖誓约应该说是真有其事,杜文玉先生之误在于混淆了“大臣”与“臣子”这两个概④念,以至于得出了不正确的结论。顾宏义先生撰文认为宋太祖所立“不杀大臣”之誓约中的所谓“大臣”,并不包括武将在内。⑤而笔者则以杜文玉先生的结论为依据,撰文重点探讨了北宋不杀士⑥2010年张希清先生撰文重申其原来主张。⑦大夫的原因。刘浦江先生撰文认为太祖誓约一事有明⑧确可信的史源,没有理由怀疑它的真实性。杨海文撰文认为太祖誓碑当是确有其事而非子虚乌有⑨2012年张希清先生再度撰文,进一步强调太祖誓的,其存在的可能性远远大于不存在的可能性。瑏瑠约

4、应该确有其事。考近年新出的四篇论文,皆肯定宋太祖誓约的真实性,对于誓碑或存疑,或肯定确有其事,并且①张荫麟:《宋太祖誓碑及政事堂刻石考》,《文史杂志》1941年第1卷第7期。②杜文玉:《宋太祖誓碑质疑》,《河南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③徐规:《宋太祖誓约辨析》,《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④张希清:《宋太祖誓约与岳飞之死》,收入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史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⑤顾宏义:《岳飞之死与宋太祖“不杀大臣”誓约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⑥李峰:《论北宋“不杀士大夫”》,《史学月刊》2005年第1

5、2期。⑦张希清:《再论宋太祖誓约:“不诛大臣、言官”》,哲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编《宋学研究集刊》(第2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8-275页。⑧刘浦江:《祖宗之法:再论宋太祖誓约及誓碑》,《文史》2010年第3期。⑨杨海文:《“宋太祖誓碑”的文献地图》,《学术月刊》2010年第10期。瑏瑠张希清:《宋太祖“不诛大臣、言官”誓约考论》,《文史哲》2012年第2期。·53·《史林》6/2012或多或少都提到了拙作。如刘浦江先生称拙文“认为所谓太祖誓约可能出自徽宗而非高宗的杜撰”,并说“今人在没有任何史料凭据的情况下,随意推断这是曹勋、高宗或徽宗杜撰出来的故事,

6、恐怕是不够慎重的。”杨海文则对刘浦江先生的观点表示认可。张希清先生认为由于拙文的见解是以错误的论据为依据得出的,因此“由此而发的一切也就不足论了”。这不免引起笔者高度关注。通过对这四篇论文认真细致的研读,笔者修正了对宋太祖誓约原文的认识,即宋太祖誓约的原文是“誓不诛大臣、言官”,而非“誓不诛大臣、用宦官”。至于张希清先生认为拙文的见解不足论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笔者恰恰认为正是对宋太祖誓约文字的更正,解除了笔者的疑惑,让笔者更坚定了原来的主张,即徽宗让曹勋向高宗转述的誓约很可能是出自徽宗自己的编造。一北宋不杀大臣、言官原因探析在北宋,“大臣”一词正式情况下基本上都是被用

7、来指称宰相、副宰相以及枢密院长贰等高级文武官员的,而检讨北宋历史,诛杀宰辅大臣的事情确实不多。故张希清先生称:“北宋前八朝的‘大臣、言官’犯罪,最多不过是贬官窜远恶州军而已”,并认为这是宋朝“君臣们均奉太祖誓约‘不诛大①臣、言官’为祖宗之法”的结果。但在笔者看来,北宋罕杀大臣原因甚多,而所谓的太祖誓约不与焉。具体而论:(一)以防弊原则为指导,对宰执大臣多方制衡,使其难以为非。北宋立国后,为避免再度出现唐末五代时期大臣专权、方镇跋扈的局面,宋太祖从防弊的原则出发,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方②针措施,以加强其统治,所谓“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