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化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析和重构

情境化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析和重构

ID:11490976

大小:32.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12

情境化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析和重构_第1页
情境化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析和重构_第2页
情境化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析和重构_第3页
情境化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析和重构_第4页
情境化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析和重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情境化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析和重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情境化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析和重构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继认知取向和实践取向之后,生活取向被提出。它基于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模式的反思,兼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的要求,提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构想――情境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情境化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具有“应有之义”和“内在之理”。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化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16-0127-04  思想政治教育先后出现过认知取向的灌输模式和实践取向的主体模式,并且衍生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2、然而,两者理论上的辩证关系却未能在现实的长期共存中得到完整呈现,自成体系的平行发展使显性课程逐渐去情境化、隐性课程逐渐泛情境化。此时,一种可以同时实现教育双方和谐共生、教育意义自然生成、教育目的有效达成的生活取向的情境模式进入学科视野。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的当下,由于它既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又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逐渐成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软实力的硬指标。  一、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化  (一)缘起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多是观念形式和思想意识形式的,体现了特定社会对其成员身心成长、思想发展的方向规定,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未来社会成员思想的

3、客观要求,因而顺理成章地成为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但是,由于其内容多是以观点形式和意识形态为主,从而造成受教育者要么“在具体现实前生搬硬套、纸上谈兵”,要么“抵御不住负面诱惑,舍弃在象牙塔里的辛苦积淀”,使思想政治教育饱受诟病。  回归教育教学本质,上述两种情况都是在当受教育者应对真实生活现实时发生的,前者与显性课程的去情境化有关,“答案并非作为活的知识展现于主体的内心之中,而只是主体头脑中条条框框式的教条”,后者与隐性课程的泛情境化有关,“学生具有康德式的自我完善的理性自律,他们能够学会自己做出选择,教育者不要把价值观强加给学生”。

4、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成人群体”。成人学习理论认为,“成人学习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质变学习过程……生活经验是质变学习的发生器……方法要走情境路线”(梅里安,林德曼:1978)。即成人的学习,需要教育者以发现者、鼓励者和协助者的姿态,创设知识产生的情境脉络或者将知识置于其原初的情境,利于学习者准确把握学习内容,继而引导学习者发生观点质变。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这一对辩证统一体,在相互转化中也是从量变到质变,那么在尚未完成变化期间,应该存在一个区别于两者又可以沟通两者、加速融合、促进转化、有利升华的第三类课程,相应地在认知、实践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就有第三种

5、取向――生活,其教育模式是情境化的。  (二)内涵  人类个体的发展,既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而身心自然生长、发育、成熟的过程,又是一个逐步承担社会角色,不断增强自我意识,永恒丰富人生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学习、知识经常被同时提起。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发挥着促进社会化和个性化、增强学习并享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功能;学习是培养实践活动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是文化适应及获得社会成员身份的过程。知识存在于活动和文化中,而且具有情境性(布朗、科林斯、杜吉德:1989),其产生、运用、传承、更新都离不开情境,个体是知与行相互的――在教育中学

6、习的知识要在情境中通过行为得到进步和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的基本观点和视角,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价值取向,现实性原则是基本原则,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体生成是现实定位。”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化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尽可能还原或置于其产生的历史与现实的具体场景或环境之中,其目的在于将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寓日常生活世界之中,实现与受教育者所处的生活、职业、工作、劳动等各种情境相契合,充分唤起受教育者在具体场景中亲身经历和体验,其途径有二,一为创设新的情境,二为融入客观情境。  二、情境化视野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

7、教育启思  围绕就业导向的职业素质教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夯实显性课程的同时,将隐性课程相应细化规范,组建了一个集合(表1),并从中探索特色建设。  一是探索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学校教育的适用问题。高职院校“学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即专业学习与工作任务相结合的受教育模式,而且这种学习方式会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类比并产生迁移。学生不再被束缚在学校课堂这个小区域中,而是更多地参与到具体岗位、真实工作和社会活动中来了。教育环境的拓展与延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相应地更具开放性和多样性,“接地气”。  二是探索“学与用”相结合的方法

8、,解决理论真理的实践问题。除需要预设和解答可能会出现的、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的问题和困扰,而且需要随时探讨和把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