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470858
大小:4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2
《运用启发式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陈燕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运用启发式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陈燕梅导论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一直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的传统教学。它把英语纯粹当作语言知识来讲授,在教学中表现为以书本为中心,强调系统的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思维英语的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它认为学生是被灌输的、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容器”,学生取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靠教师的灌注,这样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英语是靠机械的重复记忆,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注入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
2、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它与以前的教学大纲不同,最明显的差别就是:它更重视学生对日常交际用语的掌握,它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的结构,而且要求学生懂得运用恰当的结构去进行交际。在新教学大纲的指导下,JuniorEnglishforChina被编写出来。由于新教材指导思想的改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也应随着改变,不能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转向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根本上废弃“灌”字,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激发起他们学习上的动力,运用各种启发方法、手段等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动机和思路,发挥学生思维
3、的积极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本论Ⅰ、启发式教学的定义教学的启发性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已开始运用启发式教学,他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最早论述。其意思是:不到学生绞尽脑汁还是想不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口里想说但不能确切地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学生举一个例子,而学生不能推断出三个其他的例子,就不再教他了。在西方,最早的启发性教学方法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谈话问答法。他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在他的暗示下,自己寻求正确的答案,若学生得出错误
4、的答案,他就根据错误的答案对学生进行追问,直到学生发现其答案的荒廖并自行修正答案。苏格拉底的教学跟孔子的相比,相同的是:他们都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不同的是:孔子用举例法,使学生举一反三,而苏格拉底采用置疑、追问的方法。现在中西方的启发式教学就是分别在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启发或启发式(heuristic)按照《ShorterOxfordEnglishDictionary》的解释是:引导人们自己发现问题,尤其指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自己去寻找事物的规律,掌握知识。而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启发式教学词条解释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
5、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6可见,对于启发式教学的理解和实施策略,我国和西方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西方一般把启发式教学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discoverylearn-ing)等同起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而在我国,启发式教学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学生的主人,全面发展思维,培养英语的交际能力。Ⅱ、启发式教学的理论根据启发式教学之所以有这样强的生命力,历久不衰,是因为它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
6、与外因的基本观点,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第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它不排除事物发展的外因,但认为外因具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启发式教学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而教师是外因,无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外因)多大,也只能通过学生本人(内因)起作用。因此,它要求教师运用各种各样的启发性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启发式教学正是反映了这一认识的辩证过程。它所指
7、的启发,不是随意的引导、点拔,而是遵循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进行诱导,使学生的知识不断深化,思维不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启发式教学在哲学上有充分的理论根据,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教学上的具体体现。Ⅲ、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四个原则一、学生参与原则教师对学生进行诱导,尽量使他们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二、鼓励性原则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多表扬、多鼓励、少责备、少批评,使学生有成就感、荣誉感,增强自信心、、进取心和竞争意识。三、宽容性原则在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对待学生的错误不急于纠正,以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更大胆、更好地运用语言。在指出学生的错误,尽
8、量间接地提示,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四、求异性原则教师要善于引导,不断激发学生的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