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的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的教案

ID:11453325

大小:36.0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12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的教案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的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内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人教版新课标  九年级  语文 第五册第四单元   第14课(需二个课时)教材分析:本文是丁肇中一个报告中的一个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系现实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论点: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本文主要运用举例子、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说理透彻,语言朴实。学情分析:引导

2、学生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注意提醒学生,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阅读课文。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讨论。这篇文章包含了丁肇中先生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以及对于中国教育更新理念、顺应国际潮流的企盼。应引导学生在这几方面获得启示,受到教益。教学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教学理念:1、采用文献法。要求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如丁肇

3、中小传、科学史上证明实验精神的例子等,既开阔眼界,又能提高主动探究的积极性。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相互质疑,共同探讨。3、分析归纳法。 指导学生自读本文,通过把握各段大意,理清行文思路,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二、作者简介。丁肇中

4、(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他在美国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向另一个地方,根本得不到任何正规教育。直到12岁,随全家迁往台湾,才进中学读书。他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刻苦钻研,成绩很好。中学毕业后,他只身赴美读大学,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丁肇中选定实验物理作为他的主攻方向。1972年他主持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这样比喻:“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粒雨滴,如

5、果其中有一滴有着不同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经过艰苦的努力,1974年11月12日,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的新的基本粒子丁粒子,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是“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1977年秋,丁肇中访华并建议派遣中国物理学家参加他的实验小组工作。如今已有上百人去到他的身边。这些人员提高相当快,他非常满意,并寄予厚望。他在一篇自传性的文章特别推崇这样一首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1)生字。

6、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huǎng)(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

7、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第二课时一、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1)《大学》里

8、“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