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_飘飘__成都本地同性恋身份的形成和变迁

城里的_飘飘__成都本地同性恋身份的形成和变迁

ID:1144961

大小:1.51 MB

页数:35页

时间:2017-11-08

城里的_飘飘__成都本地同性恋身份的形成和变迁_第1页
城里的_飘飘__成都本地同性恋身份的形成和变迁_第2页
城里的_飘飘__成都本地同性恋身份的形成和变迁_第3页
城里的_飘飘__成都本地同性恋身份的形成和变迁_第4页
城里的_飘飘__成都本地同性恋身份的形成和变迁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里的_飘飘__成都本地同性恋身份的形成和变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城里的“飘飘”:成都本地同性恋身份的形成和变迁魏伟社会2007·lSociety第27卷摘要:中国当代社会和经济的变迁,促进了同性恋身份及其身份社区的出现。本文根据在成都市所进行的田野调查,从建构主义的视角,考察了本地语境下三种男同性恋身份——“飘飘”、“同志”和gay的形成和变迁。尽管今天成都的男同性恋者在日常生活中交替使用上述三个身份称谓,但是三个称谓隐含了不同的文化参照和政治内涵。笔者认为“飘飘”身份在本地的同性恋历史传统和现代同性恋身份之间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同志”身份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当代同性恋者的表现形式从行为向身份的转变,促进了同性恋社区的形

2、成和壮大。关键词:“飘飘”同性恋身份认同随着媒体报道的增多,中国民众对于同性恋的话题已经不再陌生,同性恋人群也逐渐浮出水面。1但是,国内针对这一为数不少的特殊人群所进行的严谨的社会学研究,仍然屈指可数。由于同性恋问题病理魏伟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博士‘本文出自笔者的博士论文“GoingPublic:TheProductionandTransformationofQueerSpacesinPostsocialistChengdu,China'’,该研究得到了ArthurJSchmittFellowship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Y0104)”的资助和大力支持。笔者感谢Loyol

3、aUniversityChica一印的老师和同学JudithWittner、LauraMiller、KevinD.Henson、Katrinac.Hoop和MahruqKhan,也要对给予此项研究给予关键支持的CharlesDamienLu,JosephHu,江华,雷剐,王晓东和杨斗表示深深的谢意。此外,《社会》杂志的仇立平对本文提出了很多中肯的修改意见,在此也~并感谢。1对于同性恋人群来讲,2005年是有着特别意义的一年。中央f毡视台的《新闻调查》栏臼在一年之内,对于中国同性恋人群和艾滋病状况进行了三次报道,尤其是2005年8月8日播出的第三次特别报道《以生命的名义》,第

4、一次从尊重人性的角度对于同性恋者的生活进行了表现;同年8月1日,新华社下属的《环球*双周刊的封面出现了显著标题:“30,000,000:中国同性恋之困”。该期关于同性恋的特别系列报道不仅探讨了当代中国同性恋人群面临的诸多困境,而且也对这一人群数目之巨大给了一个官方的说法。数周之后,复旦大学宣布对本科生开设“同性恋研究”全校公选课,邀请有关专家和同性恋者一起探讨与同性恋相关的健康、法律和社会事宜。尽管公选课的名额仅有100名,却吸引了远远超出这个数目的学生的兴趣。这门课在开设过程中,始终是中国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67·万方数据社会·2007·1化影响的根深蒂固,2中国的

5、同性恋研究仍然执迷于讨论同性恋的成因,甚至包括一些广泛受到好评的学者。3对同性恋的性质、成因、条件和影响的不同看法,基要主义和建构主义两派争论了几十年(Epstein,1987;Risman&Schwarz,1988)。近年来对“同性恋基因”(LeVay,1996)的研究认为,同性恋是由生物基因决定的,助长了基要主义论点的声势。“同性恋天生”的论调在政治层面颇具实用价值,同性恋人群和社区能够以此来争取平等的权益(Plummer,1998;D’Emilio,2002)。笔者认为,同性恋现象的社会表现形式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才是一个真正具有社会学意义的研究问题。换句话说,关于同

6、性恋的社会学研究,应该重在研究同性恋“身份认同”(identity)。对“身份认同”的研究始于以米德和库利为代表的符号互动论,后来发展为社会学研究的中心范畴之一。上世纪70年代以来对身份研究的焦点从个体身份转向群体身份,尤其是对阶级、种族、性别和国家身份的研究。身份是社会建构的,在社会动员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Cerulo,1997)。作为对性别身份认同(9eIlderidentity)研究的补充,关于性身份认同(sexualidentity)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同性恋者等“性少数派”身份的起源和意义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关注(D’Emilio,1983;Katz

7、,1995;Seidman,1996)。同性恋身份认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目前研究同性恋身份,一方面需要考察这种身份的形成和变化与当代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变迁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关注同性恋的身份形成对于各种社会设置,尤其是婚姻、家庭、宗教、教育以及相关社会政策的影响。本文就是从“身份认同”的视角出发,以笔者在成都市所进行的田野调查为例,4探2比如,中国当代著名的性社会学家刘达临在近期出版的一部研究同性恋的合著中,仍然包括了“同性恋的防治”的章节,坚持同性恋是病态,需要治疗的认识(刘达临、鲁龙光,2005)。可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