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师生心灵互动浅析

语文课堂教学的师生心灵互动浅析

ID:11444626

大小:61.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12

语文课堂教学的师生心灵互动浅析_第1页
语文课堂教学的师生心灵互动浅析_第2页
语文课堂教学的师生心灵互动浅析_第3页
语文课堂教学的师生心灵互动浅析_第4页
语文课堂教学的师生心灵互动浅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课堂教学的师生心灵互动浅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语文课堂教学的师生心灵互动浅析更新时间2009-11-411:55:47点击数:引言与文献综述有人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震撼另一个心灵。的确,教育从本质上讲,不是传输,不是给与,而是一种师生间的平等交往和心灵对话。但是,这种对话有着极其复杂的存在方式,或有形,或无声,或外显,或内隐,随时随地藏匿在师生的交往活动之中。‘半个世纪以来,尽管人们对于“教育的过程就是交往的过程”的研究早已经是硕果累累,但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师生互动”却仍然是研究课堂教学过程的热点话题。人

2、们乐此不疲的渴望获得真相,接近真理,但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仍然无法避免一些错误理念、错误行为的发生。看看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不少人仍带着自己对“师生互动”的简单认识和机械理解走进教室。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热闹,实际上既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还常常看到,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中,有许多雷同与重复,缺乏激烈的辩论,少见强烈的反驳,此谓“无争论的统一,非真正的统一”。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

3、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象一条潺潺溪流单线条前进,而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波浪翻涌。事实上,这些交流和沟通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并未触及到学生的心灵,在很大程度上甚至是一种无效教学。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教师并没有把握住师生互动的实质。关于师生互动,中国古代早有论述。孔子曰:“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为: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教育

4、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孔子在这里向人们传达了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即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同时也告诉我们这种启发和引导是在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思维发展的状态基础上开展的,否则就会是一种无效教学。由此可见,在一千多年以前,孔子就开始注重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注重开展互动教学,而且这种互动是基于心灵层面的互动。类似的论述还有很多,如:“循循善诱”(《孔子子罕》);“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约而达,微而减,罕譬而喻”(((学记》);“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废.,,(王阳明

5、《传习录》下),这些我国早期的有关启发和诱导的论述,实际上就是师生之间开展师生互动教学的宝贵教学成果。在古代西方,比孔子年代稍后的苏格拉底发明的“产婆术”也同样富有师生互动的精神内涵。“产婆术”是苏格拉底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问答法,又叫“苏格拉底法”。这种方法大致分为谙问和助产两步,即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也不立即纠正,而是根据不正确的答案提出补充的新问题,使学生的回答前后矛盾,出现谬误,“自知其无知”。然后逐步引申,归纳,帮助学生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见解,得出正确的结论。在

6、一问一答的过程中,苏格拉底不断的启发和诱导学生,最终使学生自动获得正确结论。这种教学方法与孔子的启发教学异曲同工,两者均通过师生互动的的形式开展教学的。到了近现代,随着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于师生互动有了更为深刻地认识。对课堂互动的研究,大部分学者认为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这项研究的初始阶段,主要关注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的整个班级的课堂互动,尤其是提出了一些典型的课堂互动模式。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模式是提出问题一一一做出回答一一一给予反馈模式①。在课堂讨论的开始,教师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做出回答,接

7、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恰当的反馈。但这种互动过程不是基于平等交流方式基础上的,存在以下缺陷。首先,在这种互动模式中教师决定互动的结构和内容,学生没有机会来选择他所感兴趣的话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设计在课堂中所要提问的问题,这些问题缺乏对学生的针对性,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其次,教师提问什么样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教师提问的问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生必须就这个问题进行回答,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这与新课程精神是相背离的,因此这种互动只是表面上的互动,是单向的,没有更好的体

8、现互动中的“互”。维尔斯(WellS)也曾指出:虽然这种基于师生之间交流的模式会继续存在下去,但是它的交流功能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置疑。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新的学习理念的转变,许多教育工作者呼吁个体在意义获得和知识建构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这种学习观点的理论转变同样影响着课堂互动的特征,也使课堂互动方式从固定的单向传授转变为与典型的日常生活背景密切联系的生动的教与学之间的对话交流。在这种新的课堂互动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