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时代的中和美

论先秦时代的中和美

ID:11427296

大小:4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1

论先秦时代的中和美_第1页
论先秦时代的中和美_第2页
论先秦时代的中和美_第3页
论先秦时代的中和美_第4页
论先秦时代的中和美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先秦时代的中和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先秦时代的中和美以“中和”作为审美标准,是中国美学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它滥觞于先秦时代而影响波及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因此,对这一美学现象客观地进行考察、分析和研究,做出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价,是我国美学领域一项极有意义的论题。本文拟溯源追本,探讨一下先秦时代的中和美思想。一、何谓中和美何谓中和美?中和美思想起于孔门。关于中和美,先秦时代没有专门著作和专题论述,自然也没有这个专门概念。但关于它的论述,大量地散见于人们对艺术文学、人体、道德和政治经济生活领域的美学评价之中。“中和美”这个概念,就是后人从先秦时代遗留下来的材料中概括出来的。《论语·尧曰》云:“咨,尔舜,

2、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刘宝楠《论语正义》注:“执中者,谓执中道用之。”《论语·八佾》云:“《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安国《论语集解》注:“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朱熹《论语集注》又解道:“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乐者也。”《论语·为政》云:“诗三百,一言一蔽之曰:思无邪。”张戒《岁寒堂诗话》解释道:“孔子删诗,取其思无邪而已。自建安七子、六朝、有唐及近世诸人,思无邪者,惟陶渊明、杜子美耳,余皆不免落邪思也。”《礼记·经解》云:“温柔敦厚,诗教也。”孔颖达疏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切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3、礼记·经解》又云:“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孔颖达疏曰:“此一诗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能敦厚而不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也,故云深于诗者。”“若以诗之美、刺、讽、谕以教人,是诗教也。”《礼记·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以上《论语》和《礼记》中所录,是有关中和美最早最典型的记载。参照刘宝楠等历代儒学大师的注琉,可以将中和美的内容归纳为如下几点:(一)所谓“中和”的“中”,就是适中、有分寸感。“允执厥中,就是公允地把握尺度,不偏不倚。(二)所谓“和”,就是和谐顺畅,亦即孔安国所说“乐不至淫,哀不至伤。

4、”(三)所谓“中和美”,核心自然也就是“适中和谐”。(四)在艺术文学中,人们可以美、刺、讽、谕,但必须做到“思无邪”和“温柔敦厚”,也就是要掌握分寸,恰到好处。据张戒个人看法,自建安来,只有陶潜、杜甫深得“思无邪”的三昧。而据孔颖达的看法,诗既要“讽谏”,又不能具体“指切事情”,方称温柔敦厚。要做到“温柔敦厚而不愚”更不容易,必须使民“敦厚”的同时,又能“以义节之”。否则,敦厚自然敦厚了,但容易失之“愚”,不能称为“深于诗者。”(五)喜怒哀乐之情倘形于外,表现在文艺作品中,必须得“中节”、有节制,不能超过限度。倘超过,就会丧失中和之旨,不能产生艺术美感。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中和美实

5、际上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求艺术文学有劝善惩恶的美、刺、讽、谕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求掌握分寸和尺度,把感情控制在适中和谐的程度,含蓄委婉,发而为中正平和冲淡之辞,收到“温柔敦厚”和“思无邪”的效果。把它归结到美学上,中和美就是一种以“中和”为标准的审美观念。它要求的是,处于互相矛盾着的对立面的中间状态的谐调美。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细加考察,我国先秦时代的中和美是暗合艺术美学原理的。列宁读黑格尔《逻辑学》所作的笔记中说:“事物(现象等等)是对立面的总和与统一。”【1】又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2】中和美观念中关于“允执厥中”、

6、“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观点,就是从“对立面的统一”这一矛盾着的两方面的同一性上着眼,基本上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二、中和美在各个领域的表现从孔门产生的中和美思想,逐渐取代当时同属“显学”的墨、道两家的美学思想而占据了主导地位。因为墨家虽然承认美和艺术能引起人的美感,但又认为美和艺术的存在不中“万民之利”,提出否定美和艺术的“非乐”口号。道家走得更远,从相对主义出发,否认美和艺术的积极作用,要求从根本上消灭人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否认美丑的客观存在。在奴隶制正在崩溃而尚未彻底崩溃的春秋战国时代,虽然这两家的观点对剥削者的骄奢淫逸是一种抗议,但这种反美学的理论有极大的片面性。唯有孔门的中

7、和美思想,既不否认美和艺术应该存在,又认为美和艺术应该以适中和谐、含蓄委婉的中和形式出现,发挥美、刺、讽、谕的作用。这种美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众的思想,因此它慢慢地渗透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中和美在艺术领域的表现中和美作为一种审美标准,主要表现在这个领域。《左传》成公十四年载:“《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这就是说,孔子修(编撰)的《春秋》,是中和美的典范。因为它内容上有惩恶劝善作用,表现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