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基础医学生物化学课件 绪论

北大基础医学生物化学课件 绪论

ID:11410198

大小:2.09 MB

页数:39页

时间:2018-07-11

北大基础医学生物化学课件 绪论_第1页
北大基础医学生物化学课件 绪论_第2页
北大基础医学生物化学课件 绪论_第3页
北大基础医学生物化学课件 绪论_第4页
北大基础医学生物化学课件 绪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大基础医学生物化学课件 绪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概念生物化学是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分子水平来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转变规律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第一节生命一、生命的定义自我复制(self-replication)自我装配(self-assemble)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一个边界一套执行机构一套遗传机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元细 胞 的 基 本 构 成二、生命的的共同“语言”——化学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亚瑟·肯伯格(ArthurKornberg)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建校100周年时说:“所有的有生命体都有一个共同的语言,这个语言就是化学。”DNA是

2、生命体的“共同语言”生物体的化学组成自然界所有的生命物体都由三类物质组成水、无机离子和生物分子生命体的元素组成在地球上存在的92种天然元素中,只有28种元素在生物体内被发现第一类元素:包括C、H、O和N四种元素,是组成生命体最基本的元素。这四种元素约占了生物体总质量的99%以上。第二类元素:包括S、P、Cl、Ca、K、Na和Mg。这类元素也是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第三类元素:包括Fe、Cu、Co、Mn和Zn。是生物体内存在的主要少量元素。第四类元素:包括Al、As、B、Br、Cr、F、Ga、I、Mo、Se、Si等。生物分子生物分子是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基础,是生物化

3、学研究的基本对象。生物分子的主要类型包括:多糖、聚脂、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维生素、辅酶、激素、核苷酸和氨基酸等。七大营养要素:水、无机盐、糖、脂、蛋白质、维生素、氧第二节发展简史1780-1789Lavoisier(法)研究“生物体内的燃烧”,指出此类“燃烧”耗氧并排出二氧化碳。后人称他是生物化学之父。1830-1842Liebig(德)将食物分为糖、脂、蛋白质类,提出“代谢”一词,证明动物体温形成是食物在体内“燃烧”的缘故。最先写出两本生物化学相关专著。生物化学的创始人埃米尔·费舍尔(EmilFischer)1890-1902Fischer(德)首次证明了蛋白质是多肽;发

4、现酶的专一性,提出并验证了酶催化作用的“锁-匙”学说;合成了糖及嘌呤。1902年获诺贝尔奖。汉斯·克雷勃斯(HansA.Krebs)1937年Krebs(英)发现三羧酸循环,1953年获诺贝尔奖。李纳斯·鲍林(LinusPauling)1949Pauling(美)指出镰刀形红细胞性贫血是一种分子病,并于1951年提出蛋白质存在二级结构。1954年获诺贝尔奖詹姆斯·沃森(JamesD.Watson)1953年Watson(美)与Crick(英)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1962年共获诺贝尔奖。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H.Crick)1969-1972,Arber(瑞

5、士),Smith(美)与Nathans(美)在核酸限制酶的分离与应用方面做出突出贡献,1978年共获诺贝尔奖。1972Berg(美)在基因工程基础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成果,获1980年诺贝尔奖。1973Cohen等(美)用核酸限制性内切酶EcoR1,首次基因重组成功。HamiltonO.SmithDanielNathansWernerArberPaulBergHerbertBoyerStanleyCohen2001Venter(美)等报道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草图测序。我国生物化学的开拓者——吴宪教授蛋白质研究领域内国际上最具有权威性的综述性丛书《AdvancesinProteinCh

6、emistry》第47卷(1995年)发表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蛋白质研究的老前辈J.T.Eddsall的文章“吴宪与第一个蛋白质变性理论(1931)HsienWuandthefirstTheoryofProteinDenaturation(1931)”,对吴宪教授的学术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该卷还重新刊登了吴宪教授六十四年前关于蛋白质变性的论文。一篇在1931年发表的论文居然在1995年仍然值得在第一流的丛书上重新全文刊登,不能不说是国际科学界的一件极为罕见的大事。1940我国生物化学家刘思职发现抗体、抗原反应存在定量关系。刘思职21世纪我国本土将诞生诺贝尔奖获得者预测变现

7、实,有待努力,让我们为此共勉新华社北京2002年4月11日电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中国近现代科技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大会报告时说:“通过创造性的工作,21世纪的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将比20世纪为世界科学做出大得多的贡献,在中国本土上产生诺贝尔奖将不再是问题,中国将涌现出一批无愧于21世纪的世界级科学大师和工程技术大师。”(记者李斌)新华社香港2002年4月16日电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今天在这里表示对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很有信心,他认为在未来中国很可能会出现获得诺贝尔奖的科技人才。(记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