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武汉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ID:11392106

大小:7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1

武汉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报告_第1页
武汉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报告_第2页
武汉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报告_第3页
武汉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报告_第4页
武汉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武汉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武汉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报告班级:姓名:学号:日期:1、自然经济地理研究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行政区划属于武汉市洪山区(因其境内有洪山而得名),地理位置为E114o19’,N30o33’,区、乡、村各级公路在区内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便利。研究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干湿明显、无霜期长,适宜蔬菜等农作物生长和渔牧业养殖。全年无霜期平均为240~205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150~1190毫米,主要集中在4-8月,为农业、渔业、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通常春夏多雨,秋冬少雨,日降雨量最多达248毫米,秋冬降雨较缓和,冬季

2、时有干旱发生。一年中气温变化大,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气温29℃左右,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4℃,存在着夏季高温、冬季冷冻的特点,年均气温在16.3℃,年均降雨量1163mm,加上长江环绕全区东北西三面湖泊星罗棋布,地势略有起伏,故湖泊效应、垄岗效应、城市效应明显。研究区位于大别山南缘,江汉平原北东缘。地貌上以低山丘陵区为主,主要由南望山、喻家山等多个低山丘组成,呈近东西向断续展布,与东湖等天然湖泊交相呼应。低山坡角较缓,在10°~35°,海拔高程一般在60-110米,海拔最高者为喻家山(149.4米),最低洼处为东湖。海拔100米以上者多见

3、有基岩出露,海拔100米以下的低丘及山间凹地多为近代残坡积物堆积。研究区内以黄棕壤土和少量红壤土为主,垄岗中部以黄棕壤土为主,土质粘性重,垄岗上部为少量红壤土,酸性强,土层薄。研究区地表水资源非常丰富,湖泊塘堰在区内星罗棋布(东湖、喻家湖),是著名的“江汉湖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地下水赋存在碳酸盐岩类含水层及碎屑岩裂隙水含水层中,富水性极不均一,多被第四系地层覆盖。在岩石破碎、断裂发育,岩溶发育处,岩溶水及裂隙水明显富集。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酸盐类地下水,属低矿化度淡水,水质较好。研究区内现已探明矿产类有玻璃石英矿、建筑石材

4、、砖瓦粘土、水泥粘土及矿泉水。研究区地处“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东部,农业以稻谷为主,经济作物以蔬菜为主,经济林木有油桐、板栗、枇杷、核桃、柑桔、弥猴桃等树种,区内湖港纵横,气候温和,为发展水产养殖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有浮萍、水葫芦、莲藕等水生植物,有鲤鱼、鳙鱼(胖头鱼)、鲫鱼(喜头)、团头鲂(武昌鱼)等丰富养殖品种。图1实习区自然地理位置图洪山区地处“湖北大通道”的重要交汇点,是国内第二大科教智力密集区,是“武汉——中国光谷”所在地,区内集聚了18所高等院校,20多万名各类专业科技人员,35万在校大学生,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仅次于北京

5、中关村的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拥有非常丰富的高新技术人才资源。洪山区同时也拥有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是武汉市重要的科工贸一体化高新技术产业区和都市型农业生产基地,连续数年荣获湖北省“十强区线”称号,是湖北省首批“小康区县”之一。2、地层研究区的地层属于跨及秦岭、扬子两个一级地层区,第四纪堆积物分布最广,占总面积80%以上,基岩仅在南望山、喻家山、九峰山、狮子山等低山处有出露,主要为志留系粉砂岩、泥盆系石英砂岩、石炭系灰岩、白云质灰岩、二叠系燧石岩等。志留系页岩常组成背斜轴部,背斜两翼依次为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不同时代岩层。研

6、究区由于受到第四系覆盖及河湖众多及构造因素的影响,使地层出露不全,仅出露有中志留统坟头组(S2f),上泥盆统五通组(D3w),下二叠统孤峰组(P1g)以及第四系沉积物(Q),石炭系地层未见地表出露。地层综合简述如下:中志留统坟头组(S2f):上部为灰褐色厚层状中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图1);中部为一套棕黄色中厚层状一厚层状杂砂岩夹砂质页岩,局部含磷结核;下部为黄绿色粉砂质页岩、页岩、泥质粉砂岩。泥盆统五通组(D3w):上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纯石英砂岩,偶夹白色粘土层;下部为灰白色厚层一巨厚层状中细粒石英质砾岩、含砾石英砂岩,砾

7、石为脉石英。与下伏S2f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接触面上可见铁铝质古风化壳。石炭系(C2h)地层未见出露。下二叠统孤峰组(P1g):上部为灰色薄层一厚层状燧石岩(图2);下部为灰黑色厚怪状瘤状灰岩,白云质灰岩,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被覆盖。第四系(Q)全新统为冲积、湖积、湖冲积层及坡残积成因的砾石、砂粘土等。3、构造研究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板块北缘,襄樊-广济断裂南部,主要受控于燕山期构造运动,发育一系列走向近EW至NWW向的线型褶皱,NW、NWW、NE和近EW向的正断层、逆断层及逆掩断层。在本区褶皱占主导地位,对其它构造有控制作用,构造

8、线近东西向。在南北向主应力作用下,还发育有其它次一级的构造,研究区现代构造运动呈现缓慢下降性质,新构造运动升降幅度不大,是一个相对稳定地带。(1)褶皱本区褶皱自北向南依次有:磨山向斜,位于磨山113.9-116.4高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