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390027
大小:1.81 M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1
《一座钻头打出来的城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三线建设文献——————地矿部份一座钻头打出来的城市史洪桥一块罗盘为我们指引方向,一套工作服是我们最好的行装,一把地质锤为我们敲开地球的大门,一台钻机是我们的全部家当。我们不需要怜悯,我们从来不彷徨,向着地球深处钻进,钻进……那里有我们无限的希望。这是一首诗,是一首歌,也是关于地质队员工作的写照。位于贵州西部的六盘水市是解放后国家三线建设的重要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1965年初为煤炭工业部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所在所辖之地,1966年经国务院批准:六盘水境内的矿区更名为特区,作为高度集中、政企合一的试点,受煤炭工业部和贵州省双重领导。由此,我国煤
2、炭建设史上罕见的会战在六盘水打响,与之配套的地质找矿、铁路、公路、钢铁、建材工业会战相继展开。 经过地质工作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艰苦工作和建市以来各届领导和各族人民的共同8奋斗,六盘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己成为贵州西部一座以煤炭、钢铁、电力、建材为重要支柱的现代化能源原材料重工业城市,是当今西南最大的煤炭基地。目前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50多平方公里,市区人口60余万。 然而,六盘水市的历史迄今才34个春秋,在几乎没有文字记载的漫长历史岁月里,她只不过是“千载空白千载忧,遍地荒野遍地愁”的穷乡僻壤。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
3、叶,除了地质工作者,外界还几乎无人知道六盘水市究竟在地球的何处?1970年1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六盘水地区”,1978年12月18日撤地建市,成为贵州省的第二个省辖市。自此,六盘水这座崭新的城市便同“煤都之城”的美名紧紧连在一起,传遍祖国大地,这个近乎神话般从地下“冒”出来的城市又被人们称之为“钻头”打出来的城市,成了共和国创业史上出现的一大奇迹。这一奇迹的奠基者、创造者,便是五十年代活跃在水城一带的地质勘探劲旅——始建于1956年的509和557地质队。由于工作地区和任务变化大,这二支地质队名称多次变更,至1965年3月合并更名为“贵州
4、省地质局113地质大队”。没有地质队的艰苦工作,便没有六盘水大型煤田的探明,也就没有今天兴盛发达的六盘水市。六盘水的煤,最早发现于何时,己无据可考,据现存地方县志的最早记载,至少在16世纪中叶前后,这里便己有了小煤窑的开采活动,但始终未能形成规模。为了发展贵州高原西部的乌蒙山区经济,改变这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党和政府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派来了509和557地质队,对本区的煤开展普查、勘探。经过普查,估算8煤炭资源远景储量达844亿吨,探明储量174亿吨,保有储量168.2亿吨,因而有了“江南煤都”之称。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决定大力开发西南
5、煤田的同时,在水城建立钢铁基地。虽然煤炭资源有了充足的保障,但在观音山等几个地方探明的铁矿资源储量远满足不了生产需要。为了就近解决铁矿石来源,贵州省地质局决定建立“113地质队”以开展贵州西部的铁矿地质普查工作。113地质队成立后,只用了短短几个月,就修通了一条条连接工作区的便道。便道虽然坑坑洼洼的,但是为了争时间,抢速度,各种运送钻机设备的车辆日夜兼程,源源不断地向矿区开进,全队职工及家属起早摸黑,搬运设备和各种物资。在十分落后的交通和大型的钻探设备面前,人们一遍又一遍高喊着,“日战太阳夜战星,完不成任务不收兵。小风小雪当晴天,大风大雪照
6、样拼。肩磨烂、腿跑断,拼命也要早开钻”等劳动号子,硬是靠牛车搬运,人拉肩扛,将一台台钻机和各种设备、材料物资及时运送到了施工现场。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争先恐后,热气腾腾的场面,到处呈现出那个年代所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英雄气概。在较短的时间里,一切组织工作很快就绪,20余台钻机在方园几十里范围内,摆开了决战的阵式,1967年下半年,犹如万马奔腾的隆隆钻机声,惊醒了沉睡千年的山野,打破了寒冬的寂静,空前壮观的铁矿山菜园子地质勘探会战全面打响了。由于当时工区内村庄稀少,农民生活、住宿条件都相当困难,所以近百人的队伍一下从四面八方会战到这里,8生活及住
7、宿就成了问题。于是广大职工就想办法克服,生活一时难以落实,就使用盐水拌饭、开水泡饭、辣椒下饭;住房一时难以解决,大家就挤帐蓬、工棚,甚至散居到较远的山村老乡家里,或者就近将老乡家的牛棚、马厩也改成了一部分地质队员安营扎寨的“地质公寓”。那时,不仅生活和居住环境不好,工作环境也非常的差,工作区还常有野兽出没,不少职工住的地方离钻机较远,上下夜班的路上,不时会传来野狼的嚎叫声,为了防止遭到野兽的袭击,大家不得不结伴而行、随时保持警惕。铁矿山地区属于高原高寒山区,条件异常艰苦,气候异常恶劣,每年一到冬季大雪就几乎不断,并且要持续到次年的二、三月份
8、,钻探施工常常是在针砭剌骨的寒风之中进行。在那大雪封山、寒气逼人的严冬里,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和工人同志们都始终坚守,无一退却,他们都坚定地表示,为了贵州西部的经济振兴,“困难难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