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学的宗教性内涵论文

试论儒学的宗教性内涵论文

ID:11362935

大小:6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1

试论儒学的宗教性内涵论文_第1页
试论儒学的宗教性内涵论文_第2页
试论儒学的宗教性内涵论文_第3页
试论儒学的宗教性内涵论文_第4页
试论儒学的宗教性内涵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儒学的宗教性内涵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儒学的宗教性内涵论文一引言儒家思想传统到底能否被视为一种“宗教”?这是二十世纪中外学术界关于儒学的重大争议性课题之一。二十世纪中国知识界所理解的儒家思想是理性的、人文主义的、缺乏宗教内涵的思想传统,举例言之,民国8(1919)年2月,胡适(1891—1962)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此书的第四篇就以孔子为“实行的政治家”。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台北:远流,1986),61。民国58(1969)年1月.freelandtaoism(Neateconcern)之思路,认为儒学对现世精神之注重未必一定违反宗教超越性之祈向。孔子虽

2、然不信传统西方式的上帝,并不表示孔子一定缺乏深刻的宗教情怀。Shu_hsineLiu,“TheReligiousImportofConfucianPhilosophy:ItsTraditionalOutlookandContemporarySignificance,”PhilosophyEastandattheuArnold)也说:“宗教就是一种由感情加以升华了的德行”,Bradley及Arnold之定义,皆转引自P.Alston,“Religion,”收入于:PaulEdillanpanytheFreePress,1967),vol.7

3、,页140~145。儒者所展现的宗教感,正是上述这种充满人文精神的宗教情操。(二)渊源儒家思想何以有其宗教性内涵?这个问题固然因为牵涉多方,难有简单的答案,但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来看,也许可以获得一些线索。首先,从文化史角度观之,从新石器时代以降中国文化可以称为所谓“连续性文明”。张光直曾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时期之特征,他指出:中国古代文明所表现出来的财富之集中,并不是藉生产技术与贸易上的革新这一项公认造就财富的增加与流通方式而达成的。中国古代文明几乎全然是藉生产劳动力的操纵而建立的。生产量的增加是靠劳动力的增加(由人口增加和战俘掠取

4、而造成的),靠将更多的劳动力指派于生产活动和靠更有效率的经理技术而产生的。换言之,财富之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积蓄主要是靠政治程序而达成的。中国古代的贸易主要是限于宝货的范围之内,而战略性物资的流通常以战争方式加以实现。由于财富的集中是靠政治的程序(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而不藉技术与或商业的程序(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造成的,连续性文明的产生不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而能够在连续下来的宇宙观的框架中实现。张光直,《连续与破裂:一个文明起源新说的草稿》,《九州学到》第1期(1986年9月),收入:氏著,《中国青铜时代》(第二集)(台北:联经,19

5、90),页131~143,尤其是页139-140。在中国的连续性文明中,人对自然或超自然充满了孺慕情怀。儒学的“宗教性”或许与这种连续性文明有关。本文在此仅就儒家的宗教感之文化史远源而论,并不涉及传统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中所谓“礼肇于俗,而生于祭”的宗教生活。其次,从思想史角度来看,儒学的宗教性内涵的另一个渊源可能是中国的联系性思维方式。我最近在另一篇论文中曾指出:所谓“联系性思维方式”,是具有中国文化的特殊性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将个人、世界、宇宙的诸多部份之间,建构紧密的的联系性关系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所谓“联系性思维方式”基本

6、上认为在宇宙间的部份与部份之间,以及部份与全体之间是一种有机的而不是机械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整个宇宙各个部门或部份互相渗透、交互影响,并且与为因果。这种“联系性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的儒家与道家思想传统中固然以深切著明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是在中国佛教的缘起观中也相当明确的表现出联系性思维方式。‘黄俊杰,《传统中国的思维方式及其价值观》,《本土心理学研究》11(1999年6月)。在这种联系性思维方式之下,儒家认为不仅“自然”与“人文”、人的“身”与“心”、“个人”与“社会”等两个范围之间具有联系性,他们更认为自己的生命与宇宙的本体之间

7、也有联系性关系。《论语·为政》孔子自述心路历程有“五十而知天命”一语,清儒刘宝楠(楚桢,1791~1855)《论语正义》解释这句话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知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天知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他日桓EA2E〖FJJ〗之难,夫子言‘天生德于予’,天之所生,是为天命矣。惟知天命,故又言‘知我者其天’,明天心与己心得相通也”,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1982),卷2

8、,页44~45。刘宝楠的解释最能说明:在儒家思想传统中,在己心与天命之间确实存在着连接性的关系。余英时先生近撰“Betan”(未刊文稿),对这个问题有所阐发。承余先生惠赠影本,谨申谢意。儒家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