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342540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1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策略摘要: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相对独立开放活动的课程组织形式,超越了传统语文单一学科的界限,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内容,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策略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这种“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
2、要途径。5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其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增加了这样一段话:“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作为母语,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学习的开放性突出地表现为内容的多样性和学习时空的延伸与拓展。语文作为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又决定了其知识涵盖面的广泛。同时,语文综合性学习还表现为学习内容的整合、学习能力的糅合、学习方式的复合、学习效益的综合。语文综合
3、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实践”不但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条件和基础,而且是语文教育的归宿和目的。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性认识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学科性质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应用的规律。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超越了传统语文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将语文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单元的形式糅合起来,通过学生
4、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研究,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强调从外在的内容形式转化为内在实际的结果,实现从内容到形式、从手段到结果的统一。5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最为重要的是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活动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活动过程是学生的内存潜能得以双向对象化的过程;离开了活动,学生的潜能就失去了得以凸现、生发、确证与表征的基础。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简而言之,所谓交往,就是共同在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
5、、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肖川的这番论述,使我们明确地看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因此,“综合性学习”板块在语文学科课程内设置,既是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又体现了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即促使学生从传统的“习得性学习”走向“研究性学习”。从表层看它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出现,但实际上它是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延伸和拓展。“综合性学习”板块的设置,为学习方式的全面转变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将以往各自独立的听、读、说、写活动有机融合,变以往机械、死记硬背、脱离实际的学习方式为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
6、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避免割裂校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避免机械学习,强化语文教学的综合实践性,把单一的课堂教学扩展为现实生活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建构全面的知识与技能网络,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促进其精神成长。5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虽然十分宽广、包罗万象,主体内容还应该是语文课程本身。高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要警惕教学内容的“泛化”倾向,这里的“泛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经验的拓展和探究的深入,学生的视野打开以后,各种意外信息介入课堂,教师未能把握好教学内容的界限,未能形成有意义的主题,以至出现教学内容失控的
7、现象。我们提倡高年级学生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但在确定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目标时,应围绕着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开展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设计与实施时,重点在于活动中学生的亲历、体验和感悟,综合性学习活动应以学生自由研究为主要特征。因此,必须关注以下几个问题:51.重方法与整合。由于教育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比较习惯于“传授”“讲解”,习惯于严格掌控教学的全过程。如果教师匆忙导入新课,尽快得出结论,学生就没有经历理解、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