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325784
大小:6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1
《浅析主体间性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主体间性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论文论文关键词:主体间性;理论;视角;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混乱与无序、放纵与极化、极端自由思想等问题,根据主体间性理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予以矫治:在网络道德论文关键词:主体间性;理论;视角;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混乱与无序、放纵与极化、极端自由思想等问题,根据主体间性理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予以矫治:在网络道德教育目标上以培养具有“人类和谐”观念的人;在网络道德教育内容上要教学生学会宽容;在网络
2、道德教育实践观上从“对象化活动”到“交往”。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类进人了全新的网络时代,出现了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社会的网络社会,甚至有人夸张地形容今天的社会是“无时不网、无处不网、无人不网”。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人际交往和工作方式,人们不仅生活在现实社会,也生活在网络社会中。毋庸质疑,网络的发展给高校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了一个更自由的空间和更广阔的平台。但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大学生正处子人生观、价值观、民族文化意识形成的阶段,网络上不同的民族观、价值观、宗教观、道
3、德观强烈地交织在一起,对大学生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思想上的冲击。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教育和宣传是非常有必要的。一、网络及网络道德的概念与特点网络就是一群通过一定形式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网络信息交流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私人信息交流工具,也提供了一个更快捷、更经济、更有效、更直观的公共渠道和途径。网络信息交流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在信息交流系统上具有开放性和广泛性;在信息交流资源上具有分散性和共享性;在信息交流活动上具有协同性和实时性;在信息交流表现方式上具有交互性和综合性。网络道德是指对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
4、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伦理准则。网络道德不仅适应新的生产方式,也产生于人的社会需要:一方面,网络道德是规范人们网络行为的外在社会需要;另一方面,网络道德是网络主体提升和发展自己的内在精神需要。网络道德是适应网络这一虚拟社会而产生的,它不同于现实社会道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更多的自主性、自律性。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实社会道德能够发挥较强的作用。而在网络社会中,没有统一的非常严格的中央控制与管理中心,每个节点都是中心。同时,由于人的音容相貌都转化成了
5、二进制的数字,每个人仅仅是一个“符号”,这使得现实社会中的道德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效力。为此,网络社会要求人们“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维护网络道德。(二)更大的开放性、多元性。在现实社会中,由于通讯工具、区域环境的限制及文化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政治态度等的差异,人们之间还是很难及时沟通。而网络打破了人们以往交往的“时滞”、“地限”,使得整个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从而相互融合。(三)更强的普遍性、全球性。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伦理道德、文化观念,但也具有共通
6、性、普遍性。一方面,一些落后的、无聊的、非人性的、反社会的道德规范将受到各方面的激烈抨击;另一方面,一些合理的、先进的、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道德规范与道德行为,日益受到人们的推崇与仿效,形成了普遍的、全球性的道德。二、主体间性的概念及特征所谓主体,马克思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主体指的就是人,客体就是主体人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所指向的对象。主体是一个关系的范畴,只有发生了主客体关系的地方,才有主体。所谓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主体性积淀和涵盖着全部人性,也是一切人类思维创造活动的源泉和归属。主体
7、性是一个关系概念,是只有在关系中才具有意义的属性概念。主体不仅与客体发生关系,更是生活在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中。因此,主体性不仅包含着主体对客体的属性,也包含着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属性。所谓主体间性,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的关系。它超出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模式,进人了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模式。它超越了单一主体性的“唯我性”困境,走向了交互主体性。主体间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新阶段,是建立在关系基础上的新主体性。主体与主体之间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在语言共同体中通过对话形成的相互理解的关系。主体与主体
8、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平等合作,共同生活在一个世界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对话性与开放性:即主体间性中的任何一方主体都向其它主体开放,与其他主体展开对话;沟通性与交互性:即各方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沟通;非构成性与实践性:即主体与主体之间不是一种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而是在交往实践中形成的平等主体;共在性与现实性:即每个人都是一个主体,这些主体共同存在于一个现实的生活世界中。三、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