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功能性言语的动态解析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功能性言语的动态解析

ID:10945953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9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功能性言语的动态解析_第1页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功能性言语的动态解析_第2页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功能性言语的动态解析_第3页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功能性言语的动态解析_第4页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功能性言语的动态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功能性言语的动态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功能性言语的动态解析纵观相关文献,关于功能性言语的研究,大多关注的是它的衔接、连贯的作用,也就是将它看做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本文视功能性言语为动态的语言现象,功能性言语在交际双方的认知互动和协调交际双方的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体间性理论关注交际双方的关系,强调交际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本文以主体间性理论为学理基础,探讨功能性言语在学术讲座语篇中的互动功能,旨在为功能性言语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功能性言语概念和分类  任何形式的语言交际都包括两个方面基本语言和功能性言语。基本语言表达言语活动的基本

2、内容,建构和传递概念意义和命题信息。功能性言语则组织言语结构,表明/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态度和评价等,起着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功能性言语这一现象。学者们对于功能性言语给出了不同的界定,如(1981:195)将其定义为关于话语的话语,包括所有不涉及话题内容的东西。Kopple(1985)和Crismore(1989)则强调功能性言语的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认为功能性言语帮助读者/听话人对命题内容进行组织、解读并作出反映。Hyland(2005)认为功能性言语是一种动态性的语言现象,是一种人际互

3、动策略,是/说话人与读者/听话人之间的联系纽带。成晓光(2009)也指出,功能性言语传达的是言语主体根据交际需要来组织和监控言语活动的生成和发展的程序信息,可以建构言语交际主体之间的关系。功能性言语是一个开放、模糊的范畴,显然,要对它进行分类并非易事,至今没有统一的分类。很多学者从各自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分类体系。影响较大的是Crismore(1989)和Hyland(2005)提出的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法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功能性言语理清了脉络。Crismore(1989)把功能性言语分为两类,即语篇功能性言语和人际功能性言语,

4、前者组织命题内容,后者则表明/说话人的态度、立场、情感等,Crismore的分类方法是以Halliday的语言三大元功能理论为基础的。功能性言语在言语交际中具有语篇意义和人际意义。Hyland(2005)的分类法是人际关系模式。他认为,的语篇意识和读者意识不能分割。语篇意义实际上也是一种人际意义,因此,人际互动功能是功能性言语的基本功能Hyland(2005)依据Thompson(1995)的互动理论,将功能性言语分为信息交互式和人际互动式,他们分别有五个子类别。信息交互式则包含过渡标记语(如but,and,hooreov

5、er等)、框架标记语(如firstly,finally,tosumup等)、內指标记语(如asmentionedearlier,asple等);人际互动式包含模糊标记语(如probably,maybe,possible等)、语力标记语(如obviously,surely,itstruethat等)、态度标记语(如Ihope,surprisingly,remarkably等)、介入标记语(如youcanseethat,youmaynotagree等)、自我提及标记语(如I,e,us等)。本研究采用Hyland的分类法,将功能

6、性言语看作是动态的语言现象,是言语交际双方用来沟通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哲学思想逐渐被人们引进到语言研究中,这为研究语言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本文以哲学中有关主体和主体间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对功能性言语进行动态分析和研究。  二、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主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是西方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问题。这三个概念反映了西方哲学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这就是从认识论(意识哲学)的主体到本体论和语言学哲学的交互主体,从自我意识的主体性到平等共在、相互交往的主体间性。Descartes提出的我思,故我在的命题是近代哲学中的主体性原

7、则。在他看来,我是主体,而思维或理性是主体的根本性特性,即我是思辨主体。在这里,Descartes把主体(自我)和主体性(思维、理性、精神)等同起来。这种观点所注重的是自我意识的认知功能,他我和他我意识不在其考虑之中。所谓主体性不过是自我性和意识性,不过是主体意识的内心独白。在语言学哲学中,主体性就是语言主体把自己建构成主体的能力。在语言哲学阶段,意识的主体性逐渐向着主体间性转变。这时的哲学不再是从先验自我出发,而是建立在主体与客体以及主体与主体的相互关系基础之上。主体间性的立足点在于承认他人的现实存在或存在的人与世界的同

8、一性,它强调主体之间交互关系。换言之,主体间性就是人作为主体在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中与他者的关系,如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Husserl(1973)是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者。他认为,我意识到,他人可以把我想象成为一个他的他人,就像我把他想象为一个他人一样,我可以是他人的一个他我。因此,我不是单独的一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