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途径研究_基于扎根理论的雷士公司控制权之争的案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30卷第4期2009年7月科研管理ScienceResearchManagementVol.30,No.4July,2009文章编号:1000-2995(2009)04-010-0105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途径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雷士公司控制权之争的案例分析王世权牛建波(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04;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300071)摘要:运用扎根理论对雷士公司控制权之争的案例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在既有的法律法规框架内,关系治理可以成为现阶段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重要途径。然而,作为一种需要“集体行动”方能发挥最大效用的非
2、正式的制度安排,其作用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是公司发生了侵害绝大多数利益相关者权益的行为,并且各利益相关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协调起来形成联盟。与此同时,研究也发现,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主要是与企业具有正式契约关系的利益相关者,为此,在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纳入到正式制度安排时,有必要从理论上对可能参与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一个科学的界定。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扎根理论;关系治理中图分类号:F276.16文献标识码:A1引言长期以来,公司治理制度安排一直是在“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下,从物质资本的可抵押特性以及企业经营中的风险承担特性出发,强调股东是唯一的治
3、理主体。公司如果按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经营,不仅股东的利益,其他与企业有交易关系的缔约者利益以至整个经济体系的绩效都会得到提升。这一观点虽然在诸如财产权理论、不完备契约理论,亦或是代理理论中没有明确地提出,但其内隐的“股东主权至上”这一单边治理理念,百余年来一直被推崇备至。然而,进入20世纪后,随着现代工商企业的发展,公司规模不断扩大,股权结构日趋分散,使得现代大企业的控制权实际上已逐渐转移到了专职经营者手中。特别是在那些新型产业中,以高管层和关键技术人员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已不再仅是单纯依附于物质资本,而是与物质资本之间日益形成互补共生的关系,要求共
4、同分享生产要素协同创造的附加价值。与此同时,作为60年代后期始于美国的,对企业单纯追逐最大利润倾向的批判和后工业化社会思潮影响的延伸,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伦理问题现今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被关注[1]。为育成收稿日期:2008-06-25;修回日期:2008-12-28.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监事会的本原性质、作用机理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创新”(项目号:08JC630013);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项目:“基于价值创造的利益相关者治理问题研究”(项目号:20070145072);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辽宁国有企业改革绩效评价与路
5、径选择研究”(项目号:L07BJY02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基于利益相关者治理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优化研究(项目号:2008043114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治理有效性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项目号:07CJY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母子公司关系网络治理中子公司主导行为及网络效应研究”(项目号:70872049);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高管层治理评价与优化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与溢价风险研究”(项目号:07JA630073)等项目的资助。作者简介:王世权(1977-),男(汉),吉林省农安县人,东北大学工商管理
6、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司治理、战略管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牛建波(1975-),男(汉),山东省胶南市人,南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司治理。·106·科研管理2009年并维持核心竞争力,如何在公司治理框架之内协调多元利益主体的利害,保障企业经营活动(如兼并、业务重整等)不侵害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上述变化,使得现实中的公司治理难以单纯依据公司法所确立的股东权益唯一性而展开。这种法理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困境,促使学术界在反思传统的股东主权唯一论局限性的同时,开始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公司治理问题,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的研究据此应运而生。
7、但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理理念,由于制度的历史路径依赖性以及“股东主权”仍被广泛认同等因素的存在,利益相关者治理在实践中却面临着“既有制度框架内除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途径缺失”的难题。并且,现今看来,试图通过正式制度来实现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短期内是不可行的。但是,现实中为使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能内在地由战略计划和管理过程进行处理,又面临着必须具备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途径的现实。然而,与实践中的迫切要求不相匹配的是,尽管当前理论界对利益相关者治理问题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讨,但由于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起步较晚,关于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设计的论证相
8、对较少,即便在理论研究者之间也尚未达成共识,富有学术价值的案例研究更不多见。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