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习题集答案(单选)按章节排序

辅导习题集答案(单选)按章节排序

ID:11317810

大小:247.00 KB

页数:35页

时间:2018-07-11

上传者:U-2517
辅导习题集答案(单选)按章节排序_第1页
辅导习题集答案(单选)按章节排序_第2页
辅导习题集答案(单选)按章节排序_第3页
辅导习题集答案(单选)按章节排序_第4页
辅导习题集答案(单选)按章节排序_第5页
资源描述:

《辅导习题集答案(单选)按章节排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基础心理学1社会心理学5发展心理学9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13心理测量学17咨询心理学20心理测验技能第三章25二级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28第二章心理咨询技能29第三章心理测验技能31基础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的科学。2.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3.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4.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5.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三个阶段。6.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能动性和主观性。7.由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得我们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客观地研究他的心理。8.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9.科学心理学的人创始人是冯特10.1879的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1.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派的创始人。12.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特点。13.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14.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15.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是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16.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7.心理学的研究除了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外,还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8.心理学研究除了运用一般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外,还要运用个案法。19.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20.脑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神经元。21.神经元是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的。22.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23.神经元可分为感觉、运动和中间神经元。24.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构成的。25.外周神经系统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26.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27.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脊髓和大脑组成的。28.大脑是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构成的。29.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30.网状结构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31.丘脑是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32.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是丘脑。33.下丘脑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中枢。34.皮层下调节自主神系统活动的中枢位于下丘脑。35.以沟和裂为界线,可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36.大脑皮层中枢包括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37.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38.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39.中央前回是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40.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左右是不对称的。41.大脑两半球结构对称,但功能不对称。42.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表现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43.1860年,布洛卡发现右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44.1860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了运动性言语中枢。45.用“割裂脑”实验证明了,对右利手的人来说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神经生理学家是罗杰.斯佩里。46.罗杰.斯佩里所做的“割裂脑”实验证明了(如上)。47.高级神经活动反射学说的创始人是巴甫洛夫。48.巴甫洛夫通过实验研究创立了高级神活动反射学说。49.巴甫洛夫认识,神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50.反射是指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51.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叫无条件反射。52.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而形成的反射。53.吃酸梅流口水是无条件反射。54.35 巴甫洛夫发现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除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规律、扩散和集中规律以及条件反射的抑制规律外,还有动力定型。1.一种神经过程而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出现的现象叫相互诱导。2.动力定型是指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3.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4.按照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5.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6.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反比关系。7.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感觉阈限。8.韦伯定律可以表示为△I/I=K9.费希纳定律可以表示为S=KlgR10.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11.对光适应是在强光作用下视觉感觉阈限迅速提高的过程。12.对暗适应是在暗环境中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13.为了保护对暗适应只要戴上一个红色的眼镜就可以。14.红灯灭后眼睛里出现了蓝绿色的后象,这叫负后象。15.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16.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17.视网膜视细胞层上的视觉神经细胞是锥体细胞。18.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可把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19.色觉异常的遗传途径大多数是由外祖父通过母亲传给外孙的。20.听觉的适宜刺激是16Hz-20000Hz范围内的空气振动。21.人耳对1000Hz-4000H范围内声音的感受性和耐受性都比较高。22.老年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特点是首先丧失对高频声音的听觉。23.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的感受器。24.听觉的感受器是内耳的科蒂氏器官。25.声音的基本特性是音调、响度和音色。26.声波的波形决定了声音的音色。27.嗅觉适宜刺激的一个主要特性是具有挥发性。28.鼻腔上膜的嗅细胞是嗅觉的感受器。29.嗅觉适宜刺激必须具有挥发性,是因为嗅觉位于鼻腔上膜。30.能溶于液体的物质是味觉适宜刺激的主要特点。31.基本的味觉有咸甜苦酸32.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33.皮肤感觉实际上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34.生理零度是指皮肤表面的温度。35.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内耳的前庭器官。36.内耳的前庭器官是平衡觉的感受器。37.运动觉又叫动觉。38.内脏感觉包括饥饿、饱胀、窒息、疲劳、便意和性。39.内脏器官的活动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感觉。40.痛觉感受器分布在全身所有的组织中。41.痛觉的生物学意义在于它对机体具有保护性作用。42.知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43.知觉的基本特性有直观性、整体性、可操作性、间接性。44.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成一个整体加以反映的知觉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45.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错觉。46.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47.深度知觉产生的主要线索是双眼视差。48.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叫时间知觉。49.机体生理节律所引起的人的行为节律性的变化叫生物钟。50.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所产生的知觉叫运动知觉。51.似动现象是指特体在空间中并没有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52.错觉是错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53.错觉一般按照线段长短、线段方向、面积大小、不同感觉道相互作用。54.记忆是指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55.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五种。56.对词语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叫语义记忆。57.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是记忆过程的四个基本环节。58.记忆过程的四个基本环节是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59.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遗忘。60.对记忆和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艾宾浩斯。61.艾宾浩斯是对记忆和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62.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63.(表象)35 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1.表象具有直现形象性、片断不稳定性、可操作性和概括性。2.表象的形象在头脑中可以放大、缩小、翻转的特性叫表象的可操作性。3.表象可以为想象提供素材是因为表象具有可操作性。4.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方式和信息储存时间的长短是划分三个记忆系统的标准。5.瞬时记忆保存的时间一般在1秒钟以内。6.短时记忆的信息是可以被意识到的。7.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是听觉的编码。8.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9.长时记忆的短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10.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11.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衰退或干扰。12.干扰会造成长时记忆的遗忘,干扰可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13.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加快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14.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叫系列位置效应。15.系列位置效应表现为两头的材料比中间位置的材料记得好。16.(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17.思维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18.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基本形式有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19.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是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的基本形式。20.把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根据思维的形态划分的。21.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叫辐合思维。22.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叫发散思维。23.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称为概念的内涵。24.概念所包含的个体叫概念的外延。25.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叫问题解决。26.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叫迁移。27.会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的正迁移。28.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叫原型启发。29.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叫定势。30.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是通用的问题解决策略。31.启发式策略就是运用已有经验,在问题空间中只做少量搜索就能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32.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叫言语。33.言语活动的形式有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34.用来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叫内部言语。35.威尔尼克中枢又叫听觉性言语中枢。36.布洛卡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发生表达性失语症。37.视觉性言语中枢受到损伤的病人理解字记词的含义发生了困难。38.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叫想象。39.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40.想象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41.(幻想)是指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42.(意识)是指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43.(无意识)指个体没有觉察到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44.无意识包括无意识的行为和对刺激的无意识。45.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46.在睡眠状态下脑电波主要是频率较低,波幅较高的△波47.梦境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开始出现。48.生物节律是指以24小时为单位表现出来的机体活动一贯的、规律性的变化模式。49.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50.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51.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52.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53.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54.既有目的又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叫有意后注意。55.按照任务的要求,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现象叫注意的转移。56.在注意稳定的条件下,感受性发生周期性增强和减弱的现象叫注意的动摇。57.注意的起伏又叫注意的动摇。58.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叫注意的分散。59.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活动,这是注意的分配。60.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61.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而言,可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62.(动机)是指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35 1.由生理需要引起的,推动个体进入恢复机体人部平衡的唤醒状态叫内驱力2.能够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叫诱因。3.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表现为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4.按照需要产生的根源,可把动机划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5.按照是否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的动机,可把动机区分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6.定势往往是一种无意识动机。7.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叫兴趣。8.当兴趣不是指向对某种对象的认识,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便成了爱好。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10.马斯洛把较低层次与个体的生命攸关的需要称为缺失性需要。11.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12.马斯洛认识,自我实现境界是少数人能够达到的。13.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直接关系到个体生存的需要叫缺失性需要。14.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叫自我实现的需要。15.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要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16.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叫表情。17.表情是指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18.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19.表情的产生既有先天的,又有后天学习模仿的成份。20.关于表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有一些是全人类都共同的,有一些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有差异的。21.积极情绪和情感可以调节和促进活动,消极的则可破坏和瓦解活动,说明情绪和情感具有组织功能。22.詹姆斯-兰格情绪外周理论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23.情绪和情感变化的维度包括动力性、激动度、强度和紧张度。24.情绪和情感变化的维度是指对情绪和情感固有特征的度量。25.有爱就有恨,有喜悦就有悲伤,有紧张就有轻松,说明情绪和情感具有两极对立的特性。26.情绪的基本表现形式有: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27.近代研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表现形式。28.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对情绪划分叫情绪状态。29.按情绪状态可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应激。30.情感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31.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是对情感的分类。32.(意志)是指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33.意志行为的基本阶段分为准备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34.意志行为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思想上确立行动目的,选择行动的方案。35.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权衡利弊拿不定主意时的矛盾心情是双重趋避式冲突。36.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37.人格中的各种心理特征彼此交织,相互影响,使人具有独特的精神风貌,说明人格具有整体性。38.外界环境的刺激只有通过人格的中介才起作用,说明人格具有功能性。39.构成人格的主要成份包括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40.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是构成人格的主要成人。41.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叫能力。42.(智力)是人的认知能力,是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43.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表现在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44.按照能力发展的程度,可把能力分为能力、才能和天才。45.按照能力的构造,可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46.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可把能力分为就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47.按创造程度可把能力划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48.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早晚上。49.能力类型的差异是指在感知能力、想象力以及音乐、美术、体育运动等特殊能力方向。50.(气质)是指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51.35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动力性质方面的心理特征,所谓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1.希波克拉底把人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2.巴甫洛夫根据实验结果把高级神经活动划分成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3.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由两种基本神经过程的三个特性的不同组合。4.多血质的神经过程的特征是强、平衡、灵活。5.黏液质的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是强、平衡、不灵活。6.“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是一个人的气质在一生中是比较稳定的。7.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叫性格。8.一个人对人、特或思想观念的反应倾向性叫态度。9.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是性格的结构的组成部分。10.性格的态度特征主席指的是一个人如何对待社会、集体、他人以及自己。11.在性格的各种特征中能够起到决定其他性格特征作用的是性格的态度特征。12.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等层次。13.荣格把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14.荣格把兴趣和关注指向于内部的人格类型叫内向型。15.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16.奥尔波特把人格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等层次。17.卡特尔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18.卡特尔找出了16种互相独立的人格根源特质。19.艾森克的人格理论属于人格的特质理论。20.艾森克认为人格的维度包括内外倾同、神经质和精神质。社会心理学1.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1908年。2.F.H.奥尔波特(F.H.ALLPORT,1924)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3.社会学家艾尔乌德(C,A,ELLWOOD,1925)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4.勒温(K.LEWIN,1936)关于行为的其名公式是;B=f(P,E)。其中,E的含义是个体所处的情境。5.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6.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7.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8.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个体层面的研究内容。9.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社会层面的研究内容。10.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等三个阶段。1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经验描述阶段。12.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1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人性的哲学思辨。14.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15.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16.产证分析阶段始于20世纪20年代。17.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18.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19.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社会心理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因欺瞒与恫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20.口头调查又称为访谈法。21.访谈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前者是面对面的访谈,后者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的,常见的有电话访谈等。22.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访谈法就是普通的“聊天”。2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研究者应严格按访谈问卷的顺序以及原有问题提问。24.关于参与观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25.(系统性原则)不是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26.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过去及现在的)资料,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方法地,叫档案法。27.关于档案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心理咨询中考察求助者的个人成长报告,不属于档案法。28.勒温被学术界认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29.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结论不存在所谓的“生态学效度”问题。30.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31.35 观察学习所包含的过程有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1.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2.关于社会交换论,下列说汉中不正确的是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冲突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3.“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则该奖赏的个体的价值越小”,这是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剥夺-满足命题。4.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不包括事物的间于得与失的权衡结果。5.(集体潜意识)不是费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6.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7.“集体潜意识”理论是由荣格提出来的。8.霍妮认为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由文化因素决定的。9.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10.早在公元前328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1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12.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13.关于再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对早期社会人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14.观念不是社会化的载体。15.个体的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16.“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17.(国家意识阶段)不是爱国意识的发展阶段。18.社会角色是个全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19.企业家属于功利型角色,20.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是角色失败。21.作为老师,既需要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和学生作朋友的角色,这两种角色有时难以协调,这是角色间冲突。22.一位中年男子在工作单位是领导、管理者的角色,而在家中又是听从、顺从父母的孝顺儿子的角色,他觉得自己转换困难,那么他面临的是角色间冲突。23.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镜我。2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至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25.身份的特点不包括系统性。26.詹姆斯(1890)关于自尊的经典公式是自尊=成功/抱负。27.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28.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以自己的知觉。29.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30.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称为图式。31.(自我图式)是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认识。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32.受图式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33.(印象形成)是指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34.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35.(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36.(近因效应)是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37.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38.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表明,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39.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是光环效应。40.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可能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41.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42.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43.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44.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会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总体印象。45.(加法模式)是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46.在形成总体印象时,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被称为印象形成中的平均模式。47.加权平均模式指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其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48.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这种模式被称为中心品质模式。49.(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35 1.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现实生活中,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2.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在人际交往中,互动的双方都知道对方在不断地观察、评价自己,所以个体往往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辞、表情和行为等,以期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3.在印象管理里中,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个体往往承认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这种做法被称为自我抬高。4.个体根据有关信息、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被称为归因。5.(行为内因)是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6.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且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7.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如内因中人的情绪是易变性因素。8.可控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9.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较准确的预测。10.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Rotter)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控制点理论。他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11.某些人认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被称为外控者。12.(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13.(内控者)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14.海德(F.Heider,1958)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首先使用不变原则。15.折扣原则是归因理论的主要研究者凯利提出的。他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16.协变原则认为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17.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就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18.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原因的看法有差别,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社会视角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19.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20.在成败归因中,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失败时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的一种自我防卫策略。21.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而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偏差。22.失眠者往往认为失眠是自己内部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自己神经衰弱、焦虑、紧张等等,因而可能通过改变他们的归因模式来使失眠程度得到缓解。23.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24.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动机。25.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关系。26.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动机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7.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亲合动机。28.亲合起源于依恋。29.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高。30.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合的一个重要因素。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高。31.亲和动机是人际吸引的最低级层次。32.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的成就动机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33.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动机过程。34.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叫成就动机。35.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称为抱负水平。36.(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37.(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又指行为受阴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38.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39.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犯性增加。40.利他行为中有一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其意思是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35 1.有益于他人,需要或接受报酬的行为属于助人行为。2.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越少。3.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不获得满足的反映。4.嫉妒是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5.(羞耻)是指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6.(内疚)是指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7.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8.一般地说,态度的各个成份之间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份往往占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9.态度的三成份说又称A-B-C模型。10.在态度的A-B-C模型中,C是指认知。11.个体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这是态度的工具性功能。12.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是态度的深度属性。13.态度的内化是指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14.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表明,对于威信高的传递者,这种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最大。15.对畏惧与态度转变关系的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16.重复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17.海德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可简称为P-O-X模型。18.海德提出,人们在态度转变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19.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他人。20.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21.人际沟通与大众沟通的最重要区别是有无媒体的中介。22.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23.(认知)不是沟通结构模型中的基本要素。24.(集束式)不属于正式沟通网络形式。25.一般来说,最能准备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体语形式是目光。26.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属于个人距离。27.(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28.除了目光接触外,面部表情也是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29.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30.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动作表达情感及态度的体语,称之为姿势。31.霍尔(E.T.Hall,1959)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表明,公众距离为12英尺-25英尺。32.虚拟沟通的进程主要由沟通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想象来引导。33.(全通道式)的沟通网络,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群体成员的满意度比较高。34.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35.(系统性)不是人际关系的特点。36.(自我暴露程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37.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是指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38.被动包容式人际关系的取向是期待他人吸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39.主动支配式人际关系的取向是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40.(认知需要)不是基本的人际需要。41.人际吸引的最强烈的形式是爱情。42.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真诚。43.根据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采取某种手段实现目标时,个体的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这样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关系。4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强化原则。45.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这一现象说明了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6.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的形成与群体的解体,提出了群体整合原则。47.美国学者舒茨认为,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如精神崩溃。48.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这说明舒茨提出的支配需要的重要性。49.舒茨的三维理论用于解释群体的形成时认为,群体形成经过包容-控制-情感的过程。50.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是由舒茨提出来的。51.(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52.(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流、交往。53.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称为合作。54.35 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称为竞争。1.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是由多伊奇提出来的。2.(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3.在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中,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4.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5.喜欢是中等程度的人际吸引。6.在他人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变化的现象,称为社会影响。7.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8.群体规模影响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一般在3-4人影响最大。9.从众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10.性别与从众之间的关系是没有确定性的关系。11.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称为社会促进。12.个体与他人一起活动时,其效率比单独活动时更为低下的现象,称为社会抑制。13.在有人陪同的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的效率,这是结伴效应。14.优势反应强化理论认为,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会提高,因此优势反应易于表现。15.已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的动作,不假思索即可做出的反应,称为优势反应。16.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称为模仿。17.塔尔德在《模仿律》中指出,“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这被称为先内后外律。18.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体语以及符号等对他人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影响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示意的方式去活动,叫暗示。19.人际距离不是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20.暗示刺激发出后,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反应,称为反暗示。21.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这种现象叫社会感染。22.(全面性)不是社会感染的特点。23.“在较大群体内产生循环感染。反复振荡、反复循环,引发强烈的冲动性情绪,导致非理性行为的产生”,这说明社会感染具有爆发性的特点。24.“我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自己爱的人受苦”这是一种利他式的爱情。25.“有时我不得不回避我的情人们,以免他们互相发现”这是一种游戏式爱情。26.“双方在共同的目标下勤勤恳恳地生活和工作”的夫妻属于建设型的夫妻。27.(学习)不是婚姻的主要动机。28.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属于核心家庭。29.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30.(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即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31.在斯坦伯格(R.Stemberg,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浪漫爱。32.关于爱情,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幼儿也有爱情体验。33.双方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爱情的特点。34.“如果我怀疑我爱的人跟别人在一起,我的神经就紧张”这是占有式的爱。35.处于激情爱中的人春风沉醉、习无旁骛,不能忍受爱人的冷落和背叛,希望和对方融为一体。发展心理学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2.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心理发展。3.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4.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5.第一发展加速期是指从出生到幼儿期。6.第二发展加速期是指青春发期。7.心理发展进程表现为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8.普莱尔(W.Preyer)是科学儿童心理学。9.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普莱尔。建立时间为1882年。建立标志是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一书。10.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是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11.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这种研究方式叫横断研究。12.最常用的设计方式是横断研究。13.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这种研究方式叫纵向研究。14.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其特点包括兼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两方面的优点。35 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顿。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3.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4.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动作。5.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叫图式。6.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叫同化。7.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本的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这个过程叫顺应。8.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9.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10.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11.客体永久性是指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12.泛灵论是指儿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13.皮亚杰所说的守恒是指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14.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划分为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判断阶段、自律道德判断阶段。15.处于前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16.艾里森把人格发展分为8个阶段。17.艾里克森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标准是心理社会危机。18.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前期(0-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婴儿后期(2-4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幼儿期(4-7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童年期(7-1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12-18岁)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成年中期(25-50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成年后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19.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前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幼儿期是目标品质,童年期是能力品质,青年少年期是诚实品质,成年中期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成年后期是智慧、贤明品质。20.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21.观察学习是指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2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23.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认识心理发展就是由低级心理向高级心理转化的过程。24.“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25.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与的关系应该是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26.学习的最佳期限是指心理机能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之时。27.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道德两难故事法。28.柯尔伯格将人的道德发展划分为3种水平和6个阶段。29.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服从和惩罚的首先定向阶段的个体特征是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30.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好孩子定向阶段的特征是考虑到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31.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的特征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特征是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的特征是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等更高的道德原则。3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不能改变一个人道德发展的顺序。33.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0-3岁。3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35.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感觉。36.婴儿感知觉的发展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37.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烈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这是习惯化。38.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这是去习惯化。39.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40.优先注视范式的指标是注视时间。41.婴儿偏爱注视正常的人脸。42.视崖是一种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装置。43.产生深度知觉的年龄是6个月。44.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关键时期是婴儿期。45.出现“认生”现象的年龄大致在6-12个月。46.婴儿期思维的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47.直觉行动思维表现为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48.言语发展的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49.强化说运用操作性条件反射来解释言语的获得。50.社会学习说运用选择性模仿来解释言语的获得。35 1.言语发展的先天成熟理论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2.言语发展的先天成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3.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是乔姆斯基。4.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主要概念有语言获得装置、普遍语法、个别语法。5.言语发展的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6.婴儿发音的发展顺序是简单发音阶段、多音节阶段、有意义的语音。7.基本上能掌握母语全部发音的年龄是3岁左右。8.婴儿期句法的发展顺序为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完整句。9.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叫社会化。10.婴儿期笑的发展按顺序分为自发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11.婴儿出生一两天后就有笑的反应,这种笑的反应属于自发性微笑。12.5周至4个月的婴儿对熟人与陌生人都可以报以微笑,这种笑的反应属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13.4个月以后的婴儿对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有更多微笑,这种笑的反应属于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14.婴儿恐惧可分为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预测性恐惧。15.由想象引起的恐惧,如害怕黑暗,害怕“狼外婆”,属于预测性恐惧。16.托马斯和切斯把婴儿的气质类型分为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17.(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18.鲍尔比将婴儿依恋发展划分为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有差别的社会反应、特殊情感联结。19.艾斯沃斯将婴儿依恋划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20.(自我意识)是指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21.威廉,詹姆斯把自我划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22.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表现为能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23.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24.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岁。25.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26.精力过剩论认为儿童游戏是因为人有需要活动的倾向。27.精神分析论认为儿童游戏是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境,以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28.练习论认为儿童游戏是对未来生活所必须的技能的排演和练习。29.重演论认为儿童游戏是通过游戏重演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30.娱乐论认为儿童游戏是通过游戏获得愉快。31.认知论认为猐游戏是儿童的认知水平的反映。32.幼儿游戏主要是一种象征性游戏。33.童年儿童游戏属于规则游戏。34.体现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特点的游戏主要是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35.(幼儿期)是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36.幼儿词汇中各类词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37.(记忆策略)是指人们为了有效地记忆而对输入信息采取有助于记忆的手段和方法。38.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39.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易变性40.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模式是从“是什么”转向“为什么”。41.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42.延迟满足是指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43.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44.攻击行为是指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45.哈特普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型攻击和敌意型攻击。46.工具型攻击是指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抢夺、推搡等动作。47.敌意型攻击是指以人为指向的,采用嘲笑、骂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48.关于儿童攻击行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工具型攻击为主。49.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儿童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50.同伴关系是指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51.第一反抗期发展的时间大约是3-4岁。52.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7-12岁53.童年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学习。54.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是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55.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56.小学阶段的儿童意义记忆和机械忘记的发展表现为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57.把要识记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这种记忆策略叫组织。58.(元记忆)是指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35 1.(记忆监控)是指主体在记忆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自觉地对其进行积极的监视、控制和调节。2.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3.童年期思维的质变表现为从幼儿期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变为以形象逻辑思想为主。4.从形象逻辑思想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在小学四年级。5.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概括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依次为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6.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7.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8.初步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的。9.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结构的特点是理解补偿关系。10.(思维的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行的运算活动,也可以朝相反的方向运转。11.(补偿关系的认知)是指思维活动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转换,进而认识事物的不变性。12.童年期自我描述的变化模式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逐步转向比较抽象的内部心理特征。13.蒙达.哈特尔认为自我评价内容的发展顺序为从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发展。14.小学阶段亲子关系的变化表现为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了变化。15.父母对儿童控制的三种阶段模式依次为父母控制、共同控制、儿童控制。16.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17.小学阶段的儿童伙伴集团形成的阶段依次划分为依从性集合关系期、平行性集合关系期、整合性集体关系期。18.依从性集合关系期的特征是儿童首先依从老师。19.平行性集合关系期的主要特征是形成团伙。20.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按阶段可分为短期游戏伙伴关系、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21.“竞争假设”理论认为儿童的欺负行为是对在学校受到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反应。22.“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认为儿童的欺负行为是由于其自身具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23.“依恋”理论认为儿童的欺负行为是由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造成的。24.青春期的年龄范围是11-12岁至15岁-16岁。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25.青春期的思维发展水平属于形式运算阶段。26.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27.第二反抗期发生在青春期。28.第一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在于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和自由权。29.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争取行动和人格的独立。30.反抗期的表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31.青春期同伴关系的特点表现为交友范围缩小。32.青春期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先疏远、后接近。33.青春期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看到父母也有很多缺点。34.青春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对老师开始评头论足。35.反抗期中矛盾的焦点表现在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滞后。36.青年期(也称成年初期)的年龄范围是17岁-18岁至35岁。37.卡特尔把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38.流体智力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39.晶体智力通过掌握文化经验而获得。40.流体智力的发展模式为在成人阶段是缓慢下降的趋势。41.晶体智力的发展模式表现为在成人阶段里缓慢上升的趋势。42.帕瑞把青年期思维发展划分为二元论阶段、相对性阶段、约定性阶段。43.在帕瑞对青年期思维发展阶段的划分中,约定性阶段表现为能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4.拉勃维维夫认为成人思维并不严格按照逻辑法则进行。45.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表现为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46.青年期自我意识修正的主要依据有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以及他人的评价。47.在修正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个体表现的形式有自我接纳和自我否定。48.(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持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常心面对自我现实。49.(自我否定)是指否定自己的各个方面,忽视自己的优点、50.(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51.(价值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52.斯普兰格认为价值观可以分为理论的、经济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53.青年期朋友关系的性别差异表现在女性朋友之间是相互聊天,男性朋友之间是一起做事。35 1.霍兰德把职业兴趣分为6类。2.青年期人格的变化表现为越来越成熟。3.中年期的年龄范围是35岁或40-60岁或65岁。4.更年期是指个全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5.更年期发生的年龄大约在50岁左右。6.中年期记忆的变化表现为对表面细节的记忆下降,而对意义或主题的记忆并没有下降。7.中年人对自我的看法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满意的变化。8.“男妇同化”(androgyny)人格是指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9.在艾里克森的理论中,“繁衍”一词不单单指生育后代,更多的是指事业的发展。10.中年人的工作满意度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11.中年人的人际关系最复杂。12.中年人与同事和领导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13.老年期(也称成年晚期)一般是指60岁以后。14.老年丧失期观认为老年期的心理机能不断衰退。15.毕生发展观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16.(认识活动的退行性变化)是老年期心理发展的总趋势。17.老年期退行性变化最明显的心理过程是感知觉。18.老年人记忆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19.思维的老年变化特点表现为老年人比青年人表现出更多的智慧。20.适应退休的过程可分为期待期、退休期、适应期、稳定期。21.老人与子女的接触次数和其主观幸福感之间没有关系。22.老年人格的变化特点是回忆往事。23.库伯勒-罗丝把死亡过程分为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1.关于社会人群的心理活动,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有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2.下列关于心理异常经过系统治疗后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异常心理无法被矫正。3.关于变化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对象。4.精神病学研究的侧重点是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5.关于古代“变态心理学”的发端,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显现出“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推论的雏形。6.关于古代“变态心理学”的发端,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的“体液学说”无关。7.自然科学诞生后,人们对变态心理学的新见解有把心理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起来。8.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变态心理的解释,下列基本命题中正确的是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9.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变态心理的解释,下列基本命题中不正确的是意识与潜意识同样重要。10.下列说法中符合费洛伊德关于“力比多”的看法的是:是心理活动的动力。11.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结构”的看法的是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结构”的看法的是“力比多”决定了人的心理结构。1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表述的是人格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14.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防御机制”的表述的是一种压抑或克制的能力。15.按照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解释,下列表述中与其内涵不符的是在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上,无论接受怎样的刺激,都不会导致其遭受挫折。16.如果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弗洛伊德,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实际的是强化了“上帝决定人类生存动机和行为”的理念。17.弗洛伊德主义诞生后,遭到了严重的抨击和打压,这种力量主要来自宗教界。18.关于心理学界对弗洛伊德学说的主要批评,下列说法中属实的是主要是对其逻辑演绎式的方法论存在质疑。19.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依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以研究自我概念为主要内容。20.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演变不包括彻底抛开关于潜意识的研究。21.精神分析对症状的解释遭到严格科学质疑的主要事实是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出现。22.下列说法中符合“学科理论替代”观点的是“替代”可以是革命性变化。23.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是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说明了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24.下列描述中不符合巴甫洛夫对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的解释的是通过演绎式的方法。25.依据巴甫洛夫的理论,下列表述中符合区分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判断的是两者的区别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或精细特征上。26.下列说法中符合巴甫洛夫关于神经症和精神病原因的描述的是大脑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27.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技术路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通过动物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过程。35 1.关于行为主义理论整合的趋势,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与认知理论潮流的结合。2.下列表述中符合人本主义对异常心理的解释的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和趋于完善的“潜能”特征受阻。3.下列表述中不符合人本主义理论的实质的是带有分析性特色的宗教性理论。4.下列描述中不符合人本主义理论的特征的是吸收了以往心理学各种理论的合理内核。5.下列描述中不属于人类正常心理活动的主要功能的是能防止人的各类躯体疾病。6.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方法不包括半标准化区分法。7.在常识性区分法中,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关键不包括有无明显躯体反应。8.下列描述中不属于以“非标准化标准”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主要内容的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将心理异常视为个性心理特征与他人不一致。9.在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时,按照“社会适应标准”的要求,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准则,能够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10.在区分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时。下列表述中不属于“社会适应标准”的内容的是人能按照自我认可的方式行事。1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原则的是个人理想与他人理想的一致原则。12.下列描述中不符合“自知力不完整”或“无自知力”的是对“自我”概念的错误认知。13.在临床上,可以将“自知力不完整”或“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之一。14.下列表述中符合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的是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15.下列描述中符合“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的内涵的是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16.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判别时,下列表述中符合“医学标准”涵义的是将心理障碍当做躯体疾病一样看待。17.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差别时,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医学标准”的内涵的是将心理问题与统计学标准联系起来。18.下列描述中不符合“统计学标准”对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分析判断的是“心理异常”是绝对的,它是一个恒定的因子。19.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判别时,下列表述中反映了“统计学标准”局限性的是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不一定成常态分布。20.在判断人的心理正常与否的情形下,下列表述中符合“内省经验标准”涵义的是病人的内省经验。21.下列描述中不符合“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的内涵的是人格类型与心理结构之间具有对应关系。22.心理咨询师掌握心理异常症状,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23.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咨询是有条件的,下列表述中不符合这些条件的规定的是必须停药以后才能进行心理咨询。24.关于“感知障碍”的类型,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躯体障碍。25.(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符合幻觉体验不同真实性分类的特点。26.(假性幻觉)不属于特殊条件下的幻觉类型。27.下列描述中不符合“感知综合障碍”涵义的是感觉周围的人在监视自己。28.“思维贫乏”和“思维迟缓”两个症状的鉴别要点之一,是前者在回答问题时内容极为简单。29.“思维内容障碍”的类型不包括音联义联。30.“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其类型不包括病理性象征思维。31.按照妄想的起源分类,可以将妄想分为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32.关于“继发性妄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在诊断精神分裂症时,其临床价值大于原发性妄想。33.关于“强迫观念”和“强制思维”的临床意义,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强迫观念多见于强迫症。34.关于“超价观念”,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患者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的,甚至是荒谬的,并力图加以摆脱。35.关于“注意”,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注意对判断有无行为障具有重要意义。36.关于“注意”,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注意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37.关于“注意狭窄”,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减弱。38.关于“注意减弱”,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多见于智力障碍群。39.关于“记忆减退”的临床表述,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神经症患者,早期容易出现远记忆减退”。40.记忆增强是一种病理性改变,下列疾病中一般没有记忆增强的是强迫症。41.记忆减退临床上较多见,它的主要特点是远记忆力和近记忆力的减退。42.关于遗忘,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顺行性遗忘”是指患者忘掉受伤前一段时间的经历。43.关于“虚构”,下列说法中不符合虚构概念的是以记忆中的事实来弥补他所遗忘的一段经历。44.35 智能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精神活动,它不包括感知觉、注意力。1.关于“痴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绝大多数是功能性的。2.关于“痴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多数是非品质性的能力明显受损。3.关于假性痴呆的特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与环境污染相关。4.下列说法中不符合“自知力完整”涵义的是不能主动叙述自己的病情和接受治疗。5.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情感低落”的临床特点的是常常伴有思维内容极度贫乏。6.关于恐怖情绪,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属于心理学必须,一般无明显自主神经紊乱的症状。7.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不包括情感焦虑。8.关于情感迟钝特征性症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见于焦虑症患者。9.关于“情感淡漠”,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内心体验丰富,但表达不出来。10.关于“情感倒错”的临床表现,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多见于广泛性焦虑症。11.关于“意志缺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多见于躁狂症患者中。12.关于“缄默”,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机械刻板地反复重复某一单调的动作。13.紧张性木僵症候群,是紧张症性综合症的一部分,其临床症状不包括意向倒错、作态等。14.患者对他的要求做出完成相反的动作称为主动性违拗,15.弗洛伊德对“梦境”的解读十分重视,因此他认为梦境是性本能挣脱意识禁锢之后的变相宣泄,具有临床诊断价值。16.潘菽教授认为“梦”中特殊意识状态下的思维与情绪活动。17.“特殊意识状态”指的是睡眠状态。18.关于人的“正常意识活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包含“昏迷状态”。19.从“梦境的结构”来看,梦是非逻辑性思维活动的结果,因此,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具有临床诊断价值。20.根据教材中对梦中的情绪体验的描述,作者不赞成的关于梦的观点有梦仅仅是对性本能的宣泄。21.关于“精神分裂症”,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是一组品质性障碍症候群。22.关于“精神分裂症”,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自己的内部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保持一致。23.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类型不包括儿童型。24.以“意向逐渐减退、进程缓慢、预后不良”为主要表现的精神分裂症属于单纯型。25.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偏执性精神障碍”的特点的是病程进展快速。26.下列说法中符合“偏执性精神障碍”的特点是妄想常有系统化的倾向。27.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的是在6个月内痊愈。28.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的是在4周-6周内急性起病。29.关于“心境障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常伴有意志减退。30.躁狂发作的主要特点,不包括语词新作。31.“抑郁发作”的特点不包括思维中断。3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持续性心境障碍”的主要特点的是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33.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症性的功能性障碍。34.下列说法中不符合神经症的一般共同特征的是60%-70%患者无人格障碍。35.“神经症”的主要类型不包括易性癖。36.关于强近性思维,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强迫性意向。37.强迫性行为不包括强迫性表象。38.关于躯体障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有相应的器质性变化。39.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在受到强烈的或灾难性的精神创伤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40.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不包括内向型人格。41.(强迫型)人格障碍,是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征的。42.心理生理障碍是与心理因素相关的精神障碍。43.进食障碍不包括神性消化不良。44.癔症,多以人格倾向为发病基础,在心理社会因素影响下产生,病程反复迁移。45.癔症分享性障碍,又称癔症性精神障碍,是癔症较常见的表现形式,其中癔症性情感爆发。46.适应障碍是指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47.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必须是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因素。4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智力水平与心理健康的高低并无显著相关。49.许又新综合考察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包括统计学标准。50.通过观察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过程及其效率的指标,被称为操作标准。51.着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作为评价指标,被称为发展标准。52.评估心理健康水平十个标准是由郭念锋提出来的。53.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这种对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被称为心理活动强度。35 1.衡量心理健康水平,从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来判断,被称为心理活动耐受力。2.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被称为心理康复能力。3.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控制程度进行调节的能力被称为心理自控力。4.个体始终不脱离生存的环境,并随其做顺应性改变的能力,叫环境适应能力。5.个体与亲友、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沟通交流的能力,叫社会交往的能力。6.心理活动的形式和效率存在自身的变化规律,叫心理活动的周期节律性。7.当生活环境的条件改变时,个体试图采用忍耐环境的这种适应方式是消极适应。8.个体能够恰如其分地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这种能力,被称为自信。9.心理活动耐受力强是指在遇到精神刺激时有较持久的经受力。10.“心理正常”意味着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11.“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这对范畴,是用来讨论心理上“有病”与“没病”的问题的。1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心理不健康是心理疾病的一种表现。13.个体是否患有心理疾病,咨询心理学与精神病学都关心,但关心的动机和目的不同。14.心理咨询工作关注来访者是否“有病”(精神疾病),是为了选出没有精神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15.从发展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相对平衡的过程。16.从静态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17.健康心理学是试图依照现代医学模式探索健康问题的学科。18.健康心理学是被美国心理学会确认不久的新的分支学科。19.健康心理学的工作领域不包括疾病控制的管理问题。20.健康心理学的工作领域不包括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1.一般情况下,躯体疾病患者在住院时不大可能产生的心理变化是感自己更独立自由。22.诊疗过程中,许多医生只注意从生物学方面对患者进行治疗和康复。23.下列说法中从心理学意义上看不妥的是查房时通常应先在病房检查病人,之后就地讨论患者的病情。24.躯体疾病患者伴有谵妄症状时,是意识模糊的先兆,应请精神科医生会诊。25.意识障碍会出现在疾病严重时。26.神经官能症类的症状会出现在疾病迁延发展时。27.心理健康咨询的对象不应当是升学就业时的困惑。28.借鉴许又新对神经症分类的模式,我们对“心理不健康状态”进行分类的目的,不包括进行个体心理过程的研究和探索。29.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确定“心理不健康状态”真实存在的效度标尺时,下列指标中不正确的是统计学效度。30.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心理问题”的界定的是情绪反应已经泛化。3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心理障碍”涵义的是一般伴有人格障碍。32.关于“严重心理问题”,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持续时间可在一年以下,两年以下。33.“心理不健康”的分类标准不包括确诊的神经症。34.S.Freud强调本能和焦虑,他主张从神经衰弱里分出一个特殊的综合症,即焦虑性神经症,下列表述中不符合他对焦虑的分型的是心因性焦虑。35.下列表述中符合H.Selye(1956)提出的“应激”的概念是机体的一种状态。36.关于“应激”一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是一种特异性变化。37.A.Lewis(1967)认为焦虑作为一种精神病理现象不具有焦虑情绪是一种欣快的体验的特点。38.根据教材中的描述,下列说法中符合的内容的是对过去的事的后悔和对现状的不满。39.介于急性焦虑反应与慢性焦虑神经症之间的一种特殊临床表现形式是创伤后应激障碍。40.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是焦虑症的一种类型。4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特点的是情绪发作来得很突然,是不可预测的。42.焦虑神经症的诊断要点是必须要有A、C两方面的特点。43.关于“激越状态”,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属于神经症性的精神障碍。44.焦虑和抑郁是密切关系的两种精神病理状态,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在诊断系统中对它们之间关系的描述的是诊断时需要考虑两种情绪状态何者为主,并以主要情绪表现而定诊断。45.根据J.Mendels等的研究结果,在焦虑与抑郁的关系上,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两者彼此完全独立的精神性疾病单元。46.从心理学角度,下列说法中符合压力的定义的是压力是由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体验。47.下列情况中不属于“适应”概念内涵的是保持原有状态不变。48.假如发生了某个生活事件,在抱怨事件给自己带来麻烦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体验到压力。49.精神性压力源是指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50.35 社会性压力源是指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1.除了歪曲的认知结构外,其他各项均为生压力源。2.关于社会再适应量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得分低的个体易患感冒、心脏病、骨质疏松等。3.社会再适应量表的优点是量表由中科院心理所修订时增加了认知因素。4.日常生活小困扰量表提出日常生活压力小比主要的生活改变更能预测健康状况。5.(漠不关心)的心态不会压力体验。6.当“鱼和熊掌不兼得”的情况出现时,称为双趋冲突。7.当同时面临两种既有利又有弊的选择时,我们将体验到的冲突称为双重趋避冲突。8.下列陈述中不正确的是适应一般性生活压力的效果不完全是负面的。9.下列说法中符合一般单一生活压力特征的是经历某种不足以使个体崩溃的,并可以努力适应的事件。10.我们往往用“四面楚歌”来形容同时性叠加压力。11.我们往往用“飞来横祸”来形容破坏性压力。12.我们往往用“祸不单行”来形容继时性叠加压力。13.继时性压力是指两个以上能构成压力的事件相继发生。14.下列事件中属于破坏性压力的事件是空难。15.“失魂落魄”的状态,意味着个体处在灾难综合征的惊吓期。16.经受破坏性压力的个体,出现逢人就述说自己遭遇的行为,可推断其处在恢复期。17.(坎农)描述了适应压力所付出的生理学代价的特征。18.塞利提出的适应压力的第三阶段是衰竭阶段。19.个体处在全力投入对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或消除和适应压力抑或退却,这一阶段是搏斗阶段。20.个体表现出呼吸心跳加速、汗腺加快分泌,血压、体温升高等促进新陈代谢的状态时,表明该个体处于适应压力的警觉阶段。21.塞利提出的压力适应三阶段又被称为一般适应症侯群。22.在应对压力时,反应最敏感、活动强度和频率最高的器官,最容易患病。这种压力引发疾病机制的解释是器官敏感论。23.(未来发生)的压力事件可能不引起个体强烈响应。24.在(能正确认识和评估压力)的认知情况下,可使压力事件的强度相对降低。25.拉扎鲁斯认为,认知影响压力相对强度的方式不包括对个性特征的认识程度。26.面对压力,个体能否控制行为自由是关于行为的自我控制的问题。27.外控型人格命运主宰人的生活。28.不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能使压力的强度相对增加。29.个体响应压力后,经过中介系统的处理,迅速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是及时型症状。30.关于滞后型临床症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当类似的事件出现时,积存的观念被激活并还原为其原来的意义。31.精神活动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不包括经验形成的认知倾向性是不稳定的。32.精神属性中自我认知方面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特征不包括容忍。心理测量学1.下列对测量的描述,正确的是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2.参照点就是确定事物的量时,计算的起点。3.用1代表男、用2代表女等等,这样的量表通常叫命名量表。4.我们通常将学生的考试结果按名次排队,这睦名次属于顺序变量。5.在顺序量表中,变量具有等级。6.0℃并不意味着没有温度,这种说法对。7.其数值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量表是等比变量。8.一般来说,心理测量是在顺序变量上进行的。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心理测验,就是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地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10.测验的客观性不包括绝对的标准的客观性。11.错误的测验观不包括以上一个也不是。(包括测验万能论、测验无用论、心理测验即智力测验)。12.(比内(A.Binet))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13.近些年来,我国心理学家正在致力于心理测验的本土化研究。14.(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15.常模样本量的大小,一般最低不小于30或100。16.全国性常模,样本量一般要在2000-3000之间。17.样本大小适当的关键是样本要有代表性。18.取样是指从目标人群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19.随机号码表法是简单随机抽样。20.系统抽样法的关键是计算组距。21.先将群体分组,再在组内进行随机取样的方法是分组抽样。22.常模分数又叫导出分数。23.常模分数构成的颁,就是通常所说的常模,它是解释心理测验分数的基础。24.发展常模就是年龄量表。25.在年龄量表中,个人的分数指出了他的行为在按正常途径发展方面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35 1.最早的一个发展顺序量表的范例是葛塞尔发展程序表。2.按照葛塞尔研究的婴儿行为变化的顺序,16周的婴儿能使头保持平衡。3.皮亚杰的研究着重于从婴儿到十多岁儿童认知过程的发展,尤其注重某些特殊概念的形成,其中最著名的工作就是对守恒概念的研究。4.皮亚杰发现,儿童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守恒概念,通过儿童到5岁时才会理解质量守恒;6岁时才会掌握重量守恒;7岁时才具有容量守恒的概念。5.(比内-西蒙)量表中首先使用智力年龄的概念。6.在吴天敏修订的比内-西蒙量表中,某儿童通过了4岁组的全部题目,5岁组通过3题,6岁组通过2题,7岁组通过1题,其智龄为5岁。7.常模样本中6年级的自述平均分为35,某儿童在算术测验中得35分,那就是说,该儿童的算术年级当量是6年级水平。8.55的百分等级表示在常模样本中有55%的人比这个分数低。9.王红在30名同学中物理成绩是80分,排列第五名,则其百分等级为85。公式PR=100-(100X5(原始分数排列顺序)-50)/30(样本总人数)=8510.高考的最高分为650,其百分等级为100,最低分为105分,百分等级为1,要录取20%的学生进入大学,百分等级为80的百分位数(540)。(100-80)/(650-PP)=80-1/PP-105PP=54011.四分位数是将量表分成四等份,相当于百分等级的25%、50%和75%对应的三个百分数分成四段。12.十分位数1%-10%为第一段。13.Z=(X-X)/SD式中SD为样本标准差。14.Z=A+BZ式中Z为转换后的标准分数,AB为根据需要指定的常数,加上一个常数是为了去掉负值,乘以一个常数是为了使单位变小从而去掉小数点。15.当原始分数不是常态分布时,也可以使之常态化,这一转换过程是非线性的。16.(常态化)过程主要是将原始分数转化为百化等级,再将百分等级转化为常态分布上相应的离均值,并可以表示为任何平均数和标准差。17.最早使用T分数者是麦柯尔。18.当以50为平均数,以10为标准差来表示时,通常叫T分数。19.标准九分是一种标准分数系统,其量表是个9级的分数量表。它是以5为平均数,以2为标准差的一个量表。20.标准十分,平均数为5,标准差为1.5。标准二十分,平均数为10,标准差为3。21.若儿童的心理年龄高于其生理年龄,则智力较一般儿童高,若心理年龄低于其生理年龄,则智力较一般儿童低。但在实践中发现,单纯用心理年龄来表示智力高低的方法缺乏不同年龄儿童间的可比性。22.比率智商(IQ)被定义为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之比。23.由于个体智力增长是一个由快到慢再到停止的过程,即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不同步增长,所以比率智商并不适合于年龄较大的被试者。24.韦克斯勒将离差智商的平均数定义为100,标准差定义为15。25.(离差智商)表示的是个体智力在年龄组中所处的位置。26.IQ=100+15Z=100+15(X-X)/SD是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27.从不同测验获得的离差智商只有当标准差相同或接近时才可以比较。28.最简单而且最基本的表示常模的方法就是转换表,有时也叫常模表。29.测验的使用者利用转换表可将原始分数转换为与其对应的导出分数,从而对测验的分数做出有意义的解释。30.(剖面图)是将测验分数的转换减租和图形表示出来,从而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被试者在各测验上的表现及其相对位置。31.对于某些特殊的群体来说,情况很具体而特殊,我们就需要制定特殊常模。32.(信度)是指在不同时间内用同一测验(或用另一套相等的测验)重复测量同一被试者,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33.信度只受随机误差的影响。34.在测量理论中,信度被定义为一组测量分数的真分数方差与总方差(实得分数的方差)的比度,即Rxx=s2T/S2x35.公式rxx=r2xt=s2T/S2xt和公式rxt=sT/Sx表明信度指数的平方就是信度系数。36.用重测法估计信度,最适宜的时距随测验的目的、性质和被试者的特点而异,一般是2-4周较宜,间隔时间最好不超过6个月。37.复本信度又称等值性系数。它是以两个等值但题目不同的测验(复本)来测量同一群体,然后求得被试者在两个测验上得分的相关系数。复本信度反映的是测验在内容上的待会性。38.分半信度通常是在测验实施后将测验按奇、偶数分为等值的两半,并分别计算每位被试者在两半测验上的得分,求出这两半分数的相关系数。这个相关系数就代表了两半测验内容取样的一致程度。39.斯皮尔曼-布朗公式中Rhh为一半分数的相关系数,Rxx为测验在原长度时的信度估计值。40.同质性信度主要代表测验内部所有题目间的一致性。41.K-R20公式、K-R21公式有别于克伦巴赫a系数的是,它们只能用于是非题。42.一般要求在成对的受过训练的评分者之间平均一致性达到0.90以上,才认为评分是客观的。35 1.确定可以接受的信度水平的一般原则是,当Rxx<0.70时,测验不能用于对个人做出评价或预测,而且不能作团体比较。2.“大约有95%的可能性真分数落在所得分数±1.96SE的范围内,或有5%的可能性落在范围之外”的描述,其置信区间为X-1.96SEVIQ。30.听觉加工模式发展明显较视觉加工模式好,提示被试者具有言语智商>操作智商达显著水平的可能。31.根据考夫曼强弱点的标准,韦氏量表各分测验的得分只要高于平均分3分以上,即可认为该测验是强点。32.只要分测验高于平均分3分以上即认为该测验是强点,这是韦氏量表剖面图比较的考夫曼标准。33.在WAIS-RC测验中,如果知识12分,领悟6分、算术16分、相似性7分、数字广度11分、词汇18分,那么这些言语分测验中只有2个测验是强点。34.在WAIS-RC测验中,如果知识9分,领悟7分,算术14分、相似性12分、数字广度11分、词汇10分,那么这些言语分测验中只有1个测验是弱点。35.在WAIS-RC测验中,如果操作分测验均分12分,图片排列14分,图画填充10分,物体拼凑12分,那么操作测验中最多只能有1个测验是强点。36.在WAIS-RC测验中,如果操作分测验均分为9分,图片排列7分、木块图5分、图画填充4分,物体拼凑12分,那么操作测验中强点与弱点的测验数应该是3个。37.韦氏智力量表V-P差异没有实际意义的四种情况,不包括操作能力对言语能力缺陷的补偿。38.智商不与因素分数相对应使韦氏智力量表V-P差异没有实际意义,不是因为图画填充不属于知觉组织因素。39.韦氏智力量表V-P差异没有实际意义可见于言语能力对操作能力缺陷的补偿,因为图画填充和图片排列是两个常常受言语能力影响的操作测验。40.关于再测效应影响韦氏智力量表V-P差异的解释,可能是因为再测效应的增分量操作量表比言语量表高。41.一个月之内的再测效应在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上的增分量不同,言语智商的增加量通常为3.5分,而操作量表的增加量通常为9.5分。42.韦氏智力量表VIQ与PIQ的差异的意义是相对的,因为正常人也可相差9分-10分,其IQ高,VIQ>PIQ。43.IQ在80分以下时,韦氏智力量表VIQ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