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伦理学复习资料

媒介伦理学复习资料

ID:11315631

大小:26.3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1

媒介伦理学复习资料_第1页
媒介伦理学复习资料_第2页
媒介伦理学复习资料_第3页
媒介伦理学复习资料_第4页
媒介伦理学复习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媒介伦理学复习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复习资料1、在当今媒介社会中,公众越来越依靠“第三只眼”去看世界——获取信息,掌握动态,增长知识,享受娱乐。2、美国伦理学家雅克·保罗·蒂洛(1928-2006)提出人道主义伦理学的五条原则:生命价值原则;善良(正当)原则;公正(公平)原则;说实话或诚实原则;个人自由原则。3、灾难报道核心伦理有两个:个体生命和人格尊严。4、《伦理规约》分为5个部分,依次为:前言;探究与报道事实真相;将伤害最小化;独立行事;可被问责。5、新闻报道中的隐性失实的类型:先入为主型;合理想象型;暗示诱导型;数据非典型型;理想愿望型。6、广告伦理涉及广告主、广告制作者、广告发布者和

2、受众即消费者四个层次。7、新闻评论的伦理责任,体现在三方面:媒体的评论制度;写作者的个人行为;具体的评论作品。8、伦理(ethics)一词源自希腊文的“ethos”,“ethos”的本意是“本质”、“人格”,也与“风俗”、“习惯”的意思相联系。在我国的汉语意思中,“伦理”主要是指行为的具体原则。9、广告伦理是指任何内容和形式的广告行为都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10、隐性采访:新闻记者以不公开的身份,通过隐瞒采访目的、隐藏采访设备在特殊场合对拥有权力的“强势群体”和“社会黑幕”的不义、丑闻及违法等行为进行访谈,以维护“弱势群体”权益与保证和谐社会

3、生态的发展而发挥大众传媒“社会公器”力量的采访。11、媒体职业伦理就是媒体从业者和媒介机构在媒体职业道德体系中的诸各因素(道德诫命)发生冲突时的理性抉择原则。12、网络伦理就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人类社会所表现出的新型道德关系,以及对人和各种组织提出的新型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13、简述四种论理学理论和原则。(1)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亚里士多德从良善的生活这个观念出发,提出行为的道德基础是人和人的行为,而不是特殊的规则。他的伦理体系催生了今天被称为美德伦理学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存在于两个极端之间。(2)康德的绝对命令。康德的绝对命令声言,一

4、个人的行为应当基于这个前提:即一个人做出的选择能够成为普遍规律。此外,他还提出博爱和仁慈应当是行为的目的,而不应当仅仅是手段。康德将这两个准则称为“绝对”命令,意味着对它们的要求不能屈从于条件因素。康德认为,一个行为只有出于责任,在道德上才是正当的。(3)英国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最初是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杰里米·边沁创立的。在19世纪,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将它引入伦理讨论:行为的结果是决定行为是否道德的重要因素。按照功利主义,为了更多人的利益而伤害一个人可以被视为是道德的。功利主义常被简化为“为最大多数人谋求最大幸福(利、善)”的道德哲学或“两利相权取其重

5、、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处世经验。(4)约翰·罗尔斯和“无知之幕”。在危机关头保持人类尊严是艰难的任务。美国当代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JohnRawls,1921-2002)在考量了20世纪政府社会契约理论最善于表达的支持者之后,提出了一个有用的实验,帮助人们在遇到特别棘手的隐私问题时做出决定。总之,亚里斯多德的中庸之道:适度与节制;康德的道义论:注重行为的方式、动机和对他人的影响;英国功利主义:最有运用价值。“最少的人的最小伤害”原则;罗尔斯的“无知之幕”:在危机关头保持人类尊严。14、容易引起公众反感的道德底线问题主要有:(1)杜撰新闻,采访造假;(2)

6、见钱眼开,巧取豪夺;(3)冷血策划,煽情哗众;(4)调侃悲剧,罔顾人伦。15、简述防止虚假新闻的道德诉求。从职业道德修养的角度看,防止虚假新闻的产生要做到以下几点:(1)提高认识,增强坚持真实性原则的政治自觉性。(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3)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片面性。(4)增强法制观念,防止新闻侵权。(5)严守规章制度,堵塞失实漏洞(6)接受群众监督,及时纠正失误。16、“有偿新闻”产生的危害有哪些?一是危害社会和人民群众,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二是败坏媒体自身的信誉,降低媒体的公信力。三是“客户”最终得到的不是利益,而是损害他们自

7、己四是腐蚀新闻从业人员队伍,导致一些记者身败名裂,身陷囹圄。17、简述网络伦理存在的问题。(1)个人隐私与知识产权无法得到有效保护。(2)网民的道德意识失范。(3)数字异化与交往淡漠。18、试述如何在隐性采访的困境中突围。(1)隐性采访的困境。一是地方政府及地方官员的压力。二是法律的缺憾。司法解释关于隐性采访合法性的模糊使得媒体的困境显而易见:一方面,由于新闻采访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刑事侦察或政府调查,记者不可能以国家司法人员的身份制作“调查和讯问”而取得新闻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在新闻官司中,当媒体被诉侵权时,记者的采访记录和录音录像资料不能作为民事

8、诉讼的证据。三是新闻线人生命、财产安全的缺失。新闻线人因为是端别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