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305088
大小:136.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11
《两宋之交“刘邵之争”的学术公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两宋之交“刘邵之争”的学术公案两宋之交,朱震搜求各家象数之学写成《周易集传》、《周易图》和《周易丛说》。他向朝廷进献自己的《易》书,写了一篇《进周易表》,中云:11臣闻商瞿学于夫子,自丁宽而下,其说为孟喜、京房,喜书见于唐人者,犹可考也。一行所集房之《易传》,论卦气、纳甲、五行之类,两人之言同出于《周易系辞》、《说卦》,而费直亦以夫子十翼解说上下经,故前代号《系辞》、《说卦》为《周易大传》。尔后马、郑、荀、虞各自名家,说虽不同,要之去象数之源犹未远也。独魏王弼与钟会同学,尽去旧说,杂之以老庄之言,于是儒者专尚文辞,
2、不复推原《大传》,天人之道自是分裂而不合者七百余年矣。国家龙兴,异人间出,濮上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是时,张载讲学于二程、邵雍之间。故雍著《皇极经世》之书,牧陈天地五十有五之数,敦颐作《通书》,程颐述《易传》,载造《太和》、《参两》等篇,或明其象,或论其数,或传其辞,或兼而明之。更唱迭和,相为表里,有所未尽,以待后学。臣顷者游宦西洛,复观遗书,问遗请益,遍访师门,而后粗窥
3、一二,造次不舍十有八年,起政和丙申,终绍兴甲寅,成《周易集传》九卷,《周易图》三卷,《周易丛说》一卷,以《易传》为宗,和会雍、载之论,上采汉魏吴晋元魏,下逮有唐及今,包括异同,补苴罅漏,庶几道离而复合。认为自王弼、钟会以来,易学家专明人事,不讲天道,天人之道分裂数百年,而他自己则“补苴罅漏”,使天人之道“离而复合”。他把自己解释《周易》经传的书称为《周易集传》,汇集前贤众说而成《周易丛说》,又专门裒辑前人各种易学图式成《周易图》,凡此种种,都表现出“集大成”的热切心情。他梳理北宋易学史,把分散的北宋图书之学诸家之说
4、拢在一起,归结到一个共同的源头——陈抟,亦当是此种热切心情使然。据《进周易表》可整理出如下传承谱图:朱震所制传承谱包括三个传系,即陈抟到邵雍,陈抟到刘牧,陈抟到二程。其中,从穆修到周敦颐的授受关系备受学者怀疑。南宋湖湘学派的学者胡宏(一一○六~一一六二)曾作《通书序》,中云:“《通书》四十章,周子所述也。周子名敦颐,字茂叔,舂陵人。推其道学所自,或曰传《太极图》于穆修也,传《先天图》于种放,种放传于陈抟。此殆其学之一师欤,非其至者也。”[i]11胡宏之后,朱熹进一步肯定《太极图》为周敦颐自创,借此削弱陈抟与周敦颐的
5、关系,而其弟子度正则根据传闻为周敦颐另寻师传,其说云:“或谓先生(周敦颐)与胡文恭公同师润州鹤林寺僧寿涯,或谓邵康节之父邂逅文恭于庐山,从隐者老浮图游,遂同授《易》书。所谓隐者,疑即寿涯也。”[ii]对穆、周授受说构成致命冲击的,是元代人刘因的说法,他考证出穆修死时周敦颐年纪尚小,两人不大可能有授受关系。近代学者胡适也说:“今读穆集,无一语及陈抟,可怪。朱震之说必是瞎说。因为穆修死时(1032)周敦颐(1017)只有15岁,无传授之理。邵雍生于1011,比周敦颐大六岁,尚且是穆的再传弟子,何况周呢?”[iii]今人
6、束景南先生认为陈抟与周敦颐之间可以存在另两条传授途径,一条是陈抟、刘海蟾、张伯端、陆诜、周敦颐,一条是陈抟、张无梦、陈景元、蒲宗孟、周敦颐。[iv]我们这里要重点考察的,是传承谱中陈抟到邵雍、刘牧这两个传系。据现有文献,最早叙述这两个传系的,是邵雍之子邵伯温。邵伯温比朱震大十六岁,早去世四年,著有《易学辨惑》和《邵氏闻见录》,又委托同时代学者晁说之作《传易堂记》,这三部著作都谈到邵雍的学术渊源。《易学辨惑》云:先君受《易》于青社李之才,字挺之……11挺之签书泽州判官厅公事,泽州人刘义叟晚出其门,受历法,亦为知名士。
7、易学则唯先君得之也。……挺之之师即穆修也。修字伯长,汶阳人。……师事华山处士陈抟图南而传其学。《传易堂记》云:至有宋,华山希夷先生陈抟图南,以《易》授终南种徵君放明逸,明逸授汶阳穆参军修伯长,而武功苏舜钦子羙亦尝从伯长学。伯长授青州李之才挺之,挺之授河南邵康节先生雍尧夫。惟康节先生天资既卓越不群,而夜不施枕,惟《易》之学者三十年,其兼三才而错综变通之妙,始大着明矣。自希夷而来,皆未尝有书,乃如子木、子夏之初欤?有庐江范谔昌者亦尝受《易》于种征君,谔昌授彭城刘牧,而聱隅先生黄晞及陈纯臣之徒皆由范氏知名者也。其于康节之
8、《易》源委初同而浅深不伦矣。华山旧有希夷先生祠堂,而种徵君实关辅之望,后之好事者并以绘徵君之像,山中有隠者又知传《易》之所自而并康节先生之像绘焉,榜之曰“传易堂”……康节先生之子伯温以说之,服勤康节之学,俾为之记,不得辞,乃具道《易》之授受本末兴废得失之由,以尊三先生之道,亦且效藏诸名山之意云。[v]据以上两段文字,我们可以钩稽出下述传承关系:陈抟——穆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