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303136
大小:5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1
《略论早期在华外报的三种发展形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略论早期在华外报的三种发展形态关键词:在华外报传教士报刊商业性外报政治性外报[摘要]:中国近代的报刊是在外国传教士和外国商人的办报风潮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许多早期外国人报纸对以后的办报理念和业务发展都起到了效仿作用,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及后来的《万国公报》等。许多外报在后来的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史中都占据了重要的作用,并直接推动了国人办报的开展,如《申报》、《新闻报》、《字林西报》等。本文尝试从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横向考察外报的报纸形态、宗旨定位乃至新闻专业主义等问题。大致思路
2、是理出脉络,并做简单之比较。更多的具体问题,有待更深入的探究。 外国人在华报纸是近代中国报业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伴随封建清王朝国门被动开放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过程的一个重要现象。外国人在华报刊(外报)活动始自《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19世纪50年代后“渐行于中土”;1872年《申报》创办,外报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传教士报纸、商业报纸、纯粹办给外国人看的外文报纸也并行不悖的发展着,共同演绎出近代中国报刊的一段特殊时期。 我们将20世纪前的外报区分为传教士报刊、商业报刊和政治性报刊
3、,这是就某一类型外报的总体报纸定位而论。通过这样的划分,我们希望能够管窥外报的发展脉络,并适当结合同时期西方报刊发展做新闻专业主义和理念简单的对比。 作为一种广泛社会过程的大众传播,媒介是一种关系的中介。与社会以及文化问题相关的一个中心前提是:媒介机构从本质上是有关最广义的知识的制作和传播。[1]近代中国“最广义的知识”对于当时的先知先觉的中国人而言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思想在外报对后来中国人的办报经历中亦有所反映。而同时期西方新闻事业正在进行着里程碑式的发展,新闻作为一个职业其合法性正不断
4、建构,新闻专业主义也成为当时西方新闻工作者建构和探索的中心话题。借鉴这一时期在华外国人所办报纸的三种形态,或可得一二媒介社会功能观的新认识。 传教士报刊 谈传教士报纸,自然从人所熟知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谈起。《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5日创办于马六甲,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份近代化报纸,其创刊揭开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该报是一份宗教宣传性质报纸,办刊宗旨乃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从报纸形态上看是这样一份报纸:封面:“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左下角印有:
5、“博爱者纂”。右有:“子曰多闻则其善者而从之”,时间标识:“嘉庆丙子年全卷”。可见,《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有神学色彩的同时,也颇注意中国受众的本土化语境。[2]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从传媒分众的层面来界定刊载内容,称:“看书者之中,有各种人:上中下三品,老少愚达智昏皆有,随人之能晓,随教之以道,故察世俗书,必载道理各等也”[3]这种按受众层次区别对待的受众观在当时无疑是为了适应传教之需要的,但从媒介经营的角度来说也是很有远见的做法。然而从当时中国的媒介生态环境来看,读书人迷于科举,而普通“老少愚达智
6、昏”者又普遍是缺乏读报的需求的。这显而易见制约《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华的发展。事实上从后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华传播的途径和作用来看,除了早期传教功能外,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范围是有限的。 对于时事政治问题,《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前五卷概未涉及,连米怜自己也认为是一大缺陷,但将这一缺陷归诸当时条件的限制,声称并非其办刊本意。[4]然而,该报毕竟还是清楚意识到了自己这一缺陷。并且也在后期刊登了介绍世界各国概括,及至月食报道等内容。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报纸内容可见,主持人对媒介的定位是明确而清晰的
7、,并且也努力扩展报纸之所及。 如果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近代传教士报纸的先驱者,《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无疑是传教士报纸精神传承和转变过程的一份重要报纸。《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8月1日创办于广州,为中国境内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从报纸主持人来看,其办报动机已经在早期传教士报刊的基础上进行微妙然而重要的转变了。传办人郭士立“精通中文,能讲北方官话及闽粤方言,还十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曾3次乘船到中国沿海口岸探听军事情报,收集政治、经济方面的信息,也曾参与走私鸦片等活动。他在航海日记中说:
8、‘我诚恳地期望,应该采取某些更为有效的措施,以打开和中国自由交往的通路。我如能竭尽微力,为推进这一事业做些有益的工作,将感到莫大荣幸。’”[5] 这样一位报纸主持人,不难想象其传办报刊的目的已不是单纯的传教士办报传教。但是限于当时的媒介生态环境,传教士报纸市场有限,也很难跳出传教这个圈子(尽管主持人的目的是有明显的倾向性的,其所传之“教”也非单纯之“天主教”)。客观上,这份报纸由于从报纸的内容到宣传都更好的适应了中国人的习惯和口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较之《察世俗每月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