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浅探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浅探

ID:11272115

大小:2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1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浅探_第1页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浅探_第2页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浅探_第3页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浅探_第4页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浅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浅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浅探文艺评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浅探刘晓阳(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50030)摘要:孔子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具体地分析了山水的自然形态特点,道德比附含义和人格精神,以及山水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以期全方位,多角度地把握"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丰富内涵.关键词: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倡导以"仁,义,礼,智,信"的人格规范去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他在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对自然的观察和体悟,他在《论语?雍也》

2、中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的观点,赋予山水以人格精神和道德比附的含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为何见大水必观时,孔子说"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旬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正是由于水具备了泽被万物,涤荡污浊,百折不回,平正有度等特点,孔子才会发出"智者之所以乐水也"的感慨.崇尚自然的道家对水更是情有独钟,老子提出了

3、道的哲学概念,然"道可道,非常道",它"惟恍惟惚","寂兮廖兮",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于是老子以水喻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八章》).水性之柔弱,无为,不争,处下正与其所主张的道的特点相接近.儒家和道家在对水的认识和理解上虽各有偏重,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至柔的水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它才冲破一切阻力,奔流不息.很多军事家都在用水之道上大做文章,如《孙子兵法》中就有"激水之疾,所以磲石者,势也"的说法;而"水滴石穿"又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奋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警示着历代统治者要处理好与人民的关系;水的无穷力量又是一把

4、双刃剑,洪水泛滥又带来数不清的灾难,于是有了大禹治水,李冰造都江堰,以至今日的葛洲坝,小浪底,三峡等水利工程,这~切都是人们认识水,利用水,从而趋利避害的智者所为.水又是善变的,它百折干回,终归沧海,亏则盈,满则溢,寒则凝为冰,热则蒸为汽,它能为云为雾,为雨为雪,为霜为露,变幻莫测,令智者神往,又令智者沉思.相对于水的柔,动,善变,山则是刚,静,恒定的.人类对于山的崇拜与敬畏始于上古,《诗经.,J,雅?车辖》中就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句,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山之所以被关照,还在于山定位在"仁"的道德比附意义上,孔子说山是"万民之所观仰,草木生焉,众物立焉,飞禽萃焉,走兽休焉,宝藏殖焉,

5、奇夫息焉,育群物而不倦焉,四方并取而不限焉".正因为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奉献出无尽的资源,符合仁者的胸怀,是故"仁者所以乐山也".山的高度吸引着无数的攀登者.登山能给人带来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可以获得更宽,更广,更远的视域.登高望远,眼界顿时开阔,心胸随之豁然,孔子曾"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则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低"的境界又是何等惬意和畅快,而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写十六字令"山,剌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问",又以革命的浪漫=E义赋予了山擎天扶危的特性.山与水是一组对偶的概念,其中包含着对直

6、统一的诸多因素:它一动一静,一柔一刚,一变一恒,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6B道,这也恰恰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山水以其特有的形态特点,启迪着人类对自然万物的观察,探索,感知和理解,以至上升到哲学高度的把握.山水不仅是一组对偶的概念,同时山水联称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它往往是国家,地域,种族和文化的分界线,又是国土或地域的别称,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同时,它又与中国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魏晋以来,老庄思想流行,山水成为文人雅士逃避现实烦恼,寄托隐逸情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所在.南北朝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山水以形媚道",认为观山水就是观道,山水就是"仁智之乐",

7、他同时肯定了山水"畅神"的审美功能,高度评价山水"神之所畅,孰有先焉".历代骚人墨客无不眷恋山水,东晋着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曾有言道:"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陶渊明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登山临水,竟日忘归;宋代着名文学家欧阳修则"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苏轼则寄情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以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足可怡情悦性,此外,佛教中也有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然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