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270915
大小:5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1
《在记忆的寂灭与复燃之间——关于台湾的“二二八”文学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在记忆的寂灭与复燃之间——关于台湾的“二二八”文学论文.freelad)所呼吁印度人的理想一样——“发明多种更能兼容并蓄的统一体式”,以适合台湾社会的复杂性。侯孝贤在《悲情城市》中深深的人道关怀有另外一个提醒,提醒观众在思考台湾的国家认同问题时,千万记得国家应当是为“人民”的福祉而立的。(注:参见林文淇:《“回归”、“祖国”、“二二八”——〈悲情城市〉中的台湾历史与国家属性》,林文淇、沈晓茵、李振亚编:《戏恋人生——侯孝贤电影研究》,台北:麦田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页。)作为拥有更大影响空间的艺术形式,《悲情城市》引发的争论体现了“二二八”在台湾文化政治构成中的特殊地位,也预示着199
2、0年代之后文学“二二八”的异质纷呈。四记忆的异质纷呈与叙述的多向反省——九十年代以来1、差异的丰富与强化:谁的记忆、为谁记忆1980年代的伤痕式书写以本省年轻一代为主力。1990年代,本省老作家的长篇大卷纷纷出笼,如钟肇政的《怒涛》、廖清秀的《反骨》、东方白的《浪淘沙》,等等,这些长篇大都具有“大河小说”的野心和形式,“二二八”只是其中要表现的一个部分。比起那些未亲身经历事件者,这些老作家“回返现场”的可信性似乎大大增强,但更加道德化的控诉心态,与模式化的现实主义“伤痕”叙事,往往也使其更易陷入“悲情”的执迷。而这类作品与某些政治力量期待建构的“族群记忆”也最为吻合(注:资料所限,这几部“大河
3、”小说只看过部分章节。)。由此要特别提及吴丰秋的《后山日先照》,这部长篇同样具有“大河小说”的形式和规模,有关“二二八”部分,作者却以民俗风情的生动描写,呼应着劫难中人性激发出的勇气、责任、相互的爱与救助。如同颜昆阳为这篇小说所写的评论标题,小说呈现的画面是《爱——不分族群的归乡》。同样是本省老作家,记忆的差异展现了对现实政治的不同期待。解严后的台湾,社会文化空间的多元性开始展现,在各种“弱势”群体争取发声空间的运动中,台湾原住民作家也逐渐走上文学舞台。布农作家田雅各以主体的身份,提出对于被涉及的原住民族,“二二八”同样是“洗不掉的记忆”(注:参见田雅各:《洗不掉的记忆》,《情人与妓女》,台中
4、: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小说有个有意味的情节:两位在日据时期皈依基督教的原住民“传教士”在事件中入狱,被释放时,警察分局长要他们不要再宣扬鬼神,因为“国民党政府有一套完美的信仰”,并送他们三民主义小册子,要他们在部落巡回演讲,而惊魂未定的传教士将获救归于自己在监狱里的斋戒、祈祷感动了上帝,所以逢人便讲“上帝救世人的福音”以完成任务。作为这个岛屿最早的居民,原住民族一直与后来的移民,无论是西班牙人、荷兰人、汉人、日本人,不断发生着纠葛、战争、屈从与融合,始终逃脱不了被欺压和掠夺的命运。统治者或许带来了新的文明因素,却都不肯把他们当作平等的人对待;在精神上,从基督教到“三民主义”,都自认为
5、是完美的信仰,要取代部落的原始自然宗教与祖灵信仰。1980年代开始,原住民争取自我权益的运动,使之作为一支民主力量一度成为反对党的“盟友”,而在“反对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原住民的经济利益与族群文化仍不免被牺牲。在此,原住民的“二二八”记忆体现了台湾历史文化的复杂性,对“本土”高扬的现实政治是一个质疑性的存在。2、叙事伦理的多向开拓1990年代以来“二二八”文学叙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一些敏锐的创作者对伤痕叙事本身自觉不自觉的疏离或反省,“二二八”的文学地图由此别开生面。林耀德的长篇《1947高砂百合》(1990),开篇于台湾的高山,泰雅部落的族长瓦涛·拜扬独自蹲踞峭壁,与群山对话,愤怒于荷兰
6、神父和他的上帝的入侵、哀叹族人包括儿子的背叛、缅怀泰雅曾经和最后的荣光;部落里,荷兰神父正为在梦中向罗马教皇讨要权力而小心忏悔;山路上,族长的儿子古威一边敬佩着神父的小药丸(而不是他的上帝)解救了部落的瘟疫,一边将属于神父的三封信藏到了洞穴里;同海拔的另一个洞窟里,两个“誓不向支那政府投降的日本军人”正濒临绝境,怀念着日本崛起的岁月与个人未酬的加爵壮志……小说进行到186页,台北的辑菸杀人事件才正式登场,这意味着:这部锁定于1947/2/27这个因“二二八”而定格的历史时间的小说,实际的野心却在于展现比“二二八”更壮阔的台湾历史画面。围绕“二二八”的发生,他引出各色人等:第一家报导事件的《台湾
7、新生报》的“记者某”——一个力图走进新体制的本省青年;用枪敲击卖烟妇人脑袋引发事件的闽南籍缉私员叶得根;永乐町被误杀的市民陈文溪邻居——中医廖清水;以及廖清水诊所的学徒——出走部落的泰雅少年洛罗根,拜扬·古威的儿子;此外,永乐町旧阁楼上,还有一个日据时期恭临总督府参加“击钵吟”的旧文人“吴有”先生。所有这些见证者的过往历史、现实期望、种种隐微心思,都为作者无所不察。1980年代便以文体创意惊人的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