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中氮对鱼的危害

水体中氮对鱼的危害

ID:11210870

大小:2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0

水体中氮对鱼的危害_第1页
水体中氮对鱼的危害_第2页
水体中氮对鱼的危害_第3页
水体中氮对鱼的危害_第4页
资源描述:

《水体中氮对鱼的危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水体中氮对鱼的危害氮在水体中以氮气、游离氨、离子铵、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有机氮的形式存在。其中游离氮和离子铵被合称为氨氮。水体中只有以NH4+、NH2-和NO3-形式存在的氮才能被植物所利用。水体中不能被浮游植物所利用而相对过剩,并且对池鱼产生危害,超过国家渔业水标准的那部分氮称为"富氮"。  一、水体氮的来源1.鱼池中施入大量畜禽粪肥,分解产生无机氮。2.注入含有大量氮化合物的生活和工业混合水。3.水生生物和鱼类的代谢产物中含有氮。  池塘中氮主要来源于肥料和饲料。进入水体中的氮一般以氨的形式存在。这些氮来源于鱼鳃排泄物和细菌的分解作用。据研究,饲料中的氮有60~70%被排泄到水体中,因此水产

2、养殖生态中总氮浓度与投饲率及饲料蛋白含量有直接关系,在精养池中经常会出现对鱼类有害的"富氮"。  二、养殖水体中"富氮"与其它氮之间的转化和比例  精养高产池中,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三者比例分别为60%、25%、15%。当池中有效氮含量不变而氨氮比例下降、硝酸盐比例上升时,说明池水中硝化作用强,水质条件好。因此三者的比例变化可以作为评价水质的指标之一。  三、水体中"富氮"对鱼的危害  水体中对鱼有危害作用的主要物质是氨氮和亚硝酸盐,我国水质标准规定氨氮小于0.5mg/L,亚硝酸盐小于0.2mg/L。  1.水体氨氮对鱼类毒性  氨氮由NH4+和NH3两部分组成,其中NH3对鱼类有毒性,NH

3、4+对鱼类无毒性。两者在氨氮中所占百分比要受pH值、温度、盐度等因素决定。PH值、温度、盐度升高,都会引起氨氮中NH3比例增加,加重水体对鱼的毒性。  1氨氮对各种鱼类的毒性  氨气对鲢、鳙鱼苗24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是1.106mg/L和0.559mg/L(雷衍之等,1983),随着鱼体的发育,氨的致死浓度也逐渐增大。NH3对47日龄、60日龄和125日龄草鱼种的48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727mg/L、2.050mg/L和2.141mg/L,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0.570mg/L,1.609mg/L、1.683mg/L。对草鱼生长有抑制作用的NH3浓度为0.099~0.455mg

4、/L,草鱼种最大允许NH3浓度为0.054~0.099mg/L。氨对杂交罗非鱼(平均体长7.5~9.5cm,体重6.14~11.09)24小时、48小时、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82mg/L、1.78mg/L和1.57mg/L,最大允许毒物浓度为0.035~0.171mg/L。氨对鲤鱼种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是0.962mg/L,但超过0.66mg/L时就会产生毒性作用。氨气对体重25g的鳜鱼24小时、48小时、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0.763mg/L、0.663mg/L、0.525mg/L,而安全浓度为0.0525mg/L(高爱银等,1999)。氨气对体重为0.56~0.70g、体长

5、为3.6~4.2cm加州鲈的24、48、96小时半数浓度为0.99mg/L、0.96mg/L、0.86mg/L,安全浓度为0.086mg/L(余瑞兰等,1999)。氨气对体重为0.94~1.32g、体长为4.9~5.8cm鲢鱼的24小时、48小时、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为2.47mg/L、1.95mg/L、1.56mg/L,安全浓度为0.156mg/L(余瑞兰等,1999)。  一般而言,同一鱼类的鱼种比成鱼对氨气耐受力弱;不同鱼类对氨氮的耐受力也不同,麦穗鱼耐受力最差,草胡子鲶相对较强,因此经常排放氨水的河段中以鲶、鳅科等无磷鱼为优势鱼群。  2环境条件对氨氮毒性的影响  氨氮毒性大小受环境条

6、件的影响较大,不同浓度的氨氮与环境条件互作对鱼类的影响见下表:资料来源:阮德明《河水氨污染争性死鱼模拟试验》1999年    实验鱼的规格,鲢鱼体长11~14.5cm,体重22~25g,    鲤鱼体长23.5~32cm,体重225~600g,鲫鱼体长5~    10cm,体重10~16g。  3氨氮急性中毒的症状  A.鱼群出现挣扎、游窜现象,并时而出现下沉、侧卧、痉挛等症状。  B.呼吸急促,口裂时而大张。  C.鳃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黑色,有时出现流血现象。  D.鳍条舒展,基部出血。  E.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  4氨氮中毒的原因  A.水体氨氮增加会抑制鱼类自身氨的排泄,使血液和

7、组织中氨的浓度升高,降低血液载氧能力,血液CO2浓度升高。  B.NH3不带电,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很容易透过细胞膜直接引起鱼类中毒,使鱼群出现呼吸困难,分泌物增多并发生衰竭死亡。  C.NH3会引起鳃表皮细胞损伤而使鱼的免疫力降低。余瑞兰等1999年研究表明:鳜鱼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和分子氨浓度呈抛物线变化关系,鲫鱼血清溶菌酶(LSZ)活性随分子氨浓度递增而下降。保持鲫鱼AKP和LSZ活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