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187727
大小:3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0
《中职教育“家校合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职教育“家校合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信息时代带来的文化多元化和观念意识的日新月异等都在促使教育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不仅仅是为了弥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足的前提,更是为了应对现代社会急剧发展对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本文基于对中职教育特殊性的理解,观察与分析中职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现状,尝试对中职教育“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中职教育家校合作问题对策《三字经》中讲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辩证地看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孩子成长
2、中的相互关系。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生活向教育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社会,那么不管对教育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满意的效果。”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信息时代带来的文化多元化和观念意识的日新月异等都在促使教育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不仅仅是为了弥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足的前提,更是为了应对现代社会的急剧发展对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家校合作”的观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学校的认可、重视和支持。然而,对于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一员的中职类学校而言,“家校合作”
3、的研究显然落后于中小学校,本文基于对中职教育特殊性的理解,对中职教育中“家校合作”现状的观察与分析,尝试对中职教育“家校合作”的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一中职教育的特殊性与“家校合作”的必要性中职教育由于学生年龄的特殊性、生源的特殊性、育人目标的特殊性,在教育方式、管理模式上明显区别于中小学教育,这种特殊性也使中职教育“家校合作”成为一种十分必要的行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特殊性中职类学生往往只有十五六岁,是人生第二个重要的发育期,也是心理发展最为矛盾的时期。荷尔蒙的分泌不仅促进身体加速
4、成长,其心理也在不断向成人化迈进。身心的急剧变化伴随着的是一种不安和心灵的悸动,这种身心的不平衡状态往往使学生变得要么多愁善感,要么沉默寡言,要么容易激动暴躁。内心的孤独寂寞渴望着朋友亲人、师长的关心和理解,而往往表现出来的却是对这一切的不屑一顾。因此,对这一年龄的青少年如果不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交流与沟通,及时让家长与老师的教育达成共识,形成有效的教育理念,往往对学生的成长与发育是不利的。2.从生源上看当前选择入读中职学校的学生除一部分是学习成绩好,积极向上,基于对职业的认识和理想而自觉选择入读中职类学校的外,也不
5、乏不爱学习,调皮捣蛋的学生。这一类学生往往在中小学就被老师视为“学习无能”者或已经被中学劝退者。学校、家长皆视为“无药可救”的“问题少年”5,他们往往不容易服从家长、学校老师的管理,性格粗暴或放荡不羁,有说谎、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沉迷网络、早恋等问题行为。个别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如单亲家庭、父母管理方式粗暴或过分溺爱、娇宠等。因此,加强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监管,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良好身心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从教育目标看中职类学校直接以社会输送合格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的理论实践和
6、锻炼,与中小学相比,没有更多的考试或升学压力。但往往也因为没有学习压力而放任自流。因此,学校与家庭共同管理学生的学习,家校合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积极参与实践,对学生将来的就业有积极的促进意义。4.从学校管理模式上看当前的中职类学校,由于生源来自不同的地区、市甚至是省份,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寄宿学校。家庭对孩子的监管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空间距离的产生并不能说明家庭因此可以完全抛开对孩子应当承担的教育责任,恰恰相反,寄宿学校的学生由于缺乏独立生活经验往往对学校生活和学习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而感到不知所
7、措,则更需要来自家庭的关心和理解。因此,对于寄宿学校的学生,加强家庭与学校的交流和沟通,家校合作,及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引导和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有着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中职类学校生源的特点以及学校教育管理方式的特殊性,在中职教育中积极开展“家校合作”是十分必要而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二中职教育“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中职教育必须加强“家校合作”,但是在认识水平上、教育观念上以及具体的行为实践上,一些学校和家庭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观念认
8、识存在不足(1)家庭方面认识的不足。一些家长认为正是由于家庭无法教育孩子,所以才把孩子送到中职学校“托管”;有些家长认为教师更具有专业教育水平,而家长自身学历、能力水平不够,所以对学生的教育应全权交给教师;个别家长认为“家校合作”是学校减少负担,推托教育责任的行为,而不能积极合作和配合;少数家长由于对孩子的彻底失望而丧失教育的动力,对孩子实行“不管”、“不问”、“不出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