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般若摄颂答案

中观-般若摄颂答案

ID:11177895

大小:199.00 KB

页数:39页

时间:2018-07-10

中观-般若摄颂答案_第1页
中观-般若摄颂答案_第2页
中观-般若摄颂答案_第3页
中观-般若摄颂答案_第4页
中观-般若摄颂答案_第5页
中观-般若摄颂答案_第6页
中观-般若摄颂答案_第7页
中观-般若摄颂答案_第8页
中观-般若摄颂答案_第9页
中观-般若摄颂答案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中观-般若摄颂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本复习题参考答案由道友们所作,不是标准答案,为方便大家备考,提供参考,欢迎修改。此参考答案不能带入考场。《般若摄颂浅释(一)》(共25题)第一课3.简述经名所蕴含的意义及学习本经的必要。答:"圣般若摄颂"中,所谓"圣",指本法是出世间的甚深法;所谓"般若",则是指到达彼岸的智慧。本经无余含摄了《现观庄严论略义》中所讲的四种般若,即自性般若、文字般若(文字般若)、道般若和果般若,它本身就是经典般若。所谓的"摄",《般若摄颂》云:"摄功德宝菩提道",意思是说依靠本经能摄集世出世间犹如珍宝般的道果功德。所谓"颂",则指非

2、常甚深的般若以语言文字来描述的时候,它不是以长行文的方式而是以偈颂的方式来宣讲。讲闻此经有殊胜的必要,麦彭仁切曾这样说:"传讲、听闻如此类众多功德而超胜的这部经,就相当于传讲、听闻了所有的般若。"因为在短暂的一生中要学习所有的般若,不太现实,拿藏文来讲,《般若经》有十二大函,即使读一遍,即中有没有这种因缘也不好说。而听闻《般若摄颂》就有听闻所有般若功德原因,故说是一切功德中最殊胜的。4.解释"心怀喜敬最胜信……"一颂。    答:作为听受般若法门者,心中要有对般若法门的欢喜心,对说法上师或佛陀要有恭敬心,对《般若经

3、》中所讲的,诸多听闻般若的功德要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而且断除五盖烦恼,及远离六波罗蜜多的违品:吝啬、犯戒、嗔恨、懒惰、散乱、邪见。最后还需要以大慈大悲心行持一切众生之利,以及具有以大悲润湿的寂静调柔的相续。具有以上条件的人方可听受一切万法之根本的空性法门,也即超越声闻缘觉的勇士行境--般若波罗蜜多。第二课4.为什么执著色法等外境毫无意义?怎样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快乐?答:因为色法外境无论怎么好看,其本体皆不成立,除了暂时的分别念之外,丝毫没有恒常的本质。如果是恒常之法,那谁看都会好看,或什么时候看都应该好看,但实际上

4、并不是这样。米拉日巴尊者以前说过:没有获得圣果之前,希求快乐反而会成为痛苦的因。相反,若自己对佛法的无我或空性有所了解,那不管别人怎么样,自己内在的快乐始终都会出现。即使表面上看来穿得很差,甚至生病也很厉害,可是自己内心对万法的虚妄相已经通过的缘故,暂时幻化般的痛苦就会荡然无存。因此,拥有般若空性的见解或证悟埵是最值得羡慕,也是最为快乐的。所以希望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长期修行都能获得这样的境界,如此便能获得内在的快乐--对外面各种各样的相不再执著。第三课 2.怎样才能建立万法皆空的观点?通达此理有何重大意义?答:按麦

5、彭仁波切《澄清宝珠论》的观点,虽然从胜义的角度来讲,并同有什么建立的,但站在名言的角度,也可以建立胜义中万法皆空的观点。通过前面的观察,一切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对境全都不成立实有,不但实有不存在,无实的空性也不成立。既然如此,那么,有境智慧又如何抉择为空性呢?首先是智慧波罗蜜多的本体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从与对境一体他体方式观察之后,我们就能了知,在名言中智慧波罗蜜多的本体如梦如幻;在胜义中它没有任何实质,也即有也不是、无也不是,或者说远离一切戏论。其次它是谁的境界:从名言来讲,可以说它是诸佛菩萨的境界,因为凡夫人等并没

6、有,通达这样的般若,而佛陀和菩萨已经通达了;但是从胜义的角度来讲,不要说是佛菩萨的境界,就是佛菩萨本身也不存在。《金刚经》云::"若以色来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我们不能认为佛菩萨是有声音、有色相的本体,那自然般若波罗蜜多的拥有者也就不可能存在了。最后是波蜜多的来源:虽然从名言的角度来讲,可以依靠善知识的窍诀和诸佛菩萨经论的加持,使相续中的无明烦恼消失而显现智慧的阳光;但从胜义的角度来讲,它却是不来不去的。所以可以这样建立:在胜义中,智慧波罗蜜多的本体、拥有者和来源全都不成立。如此可以了知,

7、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成法当体是即空,并没有任何一个法实有存在。若通达此理,那对空性的意义再也不会有任何迷惑不清的昏沉(迷茫),也不会有任何畏惧;而证得如此境界的菩萨,也真正接近圆满菩提。第四课3.为什么在真实义中有边和无边皆应远离?答:在真实义中,一切实有之法与单空之法(也即有和无)皆平等不可得。如果真正有一个无的东西,就堕入断边了;如果真正有存在之法,就堕入常边了。龙猛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中亦云:"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所以真正通达无二法门的中观智者,绝不可能住于有或无的边。《三摩

8、地王经》亦云:"有无是二边,净不净亦尔,是故有智者,离边不住中。"有和无是两边,清净和不清净也是两边,所以对智者来讲,在离开边戏之后,也不可能住在中间。诸如将柱子剖析后一无所得的单空,这并不是我们所要证悟的最究竟的空性,因为在真实义中它也是得不到的。麦彭仁波切也在相关教言书中引用上述教证,反反复复强调所谓的不二法门或般若空性,绝不能住于有的边、也不能住于无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