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耻骨上单一横切口治疗小儿双侧腹股沟斜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耻骨上单一横切口治疗小儿双侧腹股沟斜疝【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双侧腹股沟斜疝术式。方法回顾我院1999年-2009年采用耻骨上腹横纹正中单一小切口手术治疗46例小儿双侧斜疝临床资料。结果切口平均长度2±0.2cm,手术时间30-45min,术后26例一侧阴囊有水肿,一周均自行消失,随访1-3年复发3例。结论采用耻骨上腹横纹正中单一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斜疝具有切口小、创伤小、简化手术步骤、节省时间、疤痕小、美观、符合美容微创理念。【关键词】腹股沟斜疝手术方式小儿【中图分类号】R656.2【文献标识码】A【
2、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6-048-03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病,多为先天性发育异常。新生儿发病率为1%-5%[1],双侧腹股沟斜疝明显少于单侧,仅占10%-15%,男女比例是9:1[2]。我院1999年-2009年采用耻骨上腹横纹正中单一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双侧斜疝,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61.1一般资料收集1999年-2009年小儿双侧腹股沟斜疝46例92侧,男41例,女5例,年龄6个月-6岁,其中6例一侧嵌顿,手术证实46例为双侧腹股沟斜疝。1.2手术方法患儿
3、取平卧位,采用静脉复合麻醉,本组采用耻骨上单一横切口行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切口长度约1.8-2.2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止血,借助小拉钩钝性潜行向一侧腹股沟外环处分离至腹外斜肌腱膜处,找到外环口不切开,在外环口处钝性分开外环口外上方的腹外斜肌腱膜,以小拉钩向外上方内环口处牵拉,使其靠近内环,在精索前内侧找到疝囊并剪开,向高位钝性分离精索及疝囊并至疝囊腹膜外脂肪处给于高位缝扎后横断疝囊,同时在颈上再贯穿缝扎,远端疝囊旷置,如外环口过大可用4号丝线缝合1-2针,缩小外环口,减少复发机率,同法处理对
4、侧斜疝,止血后缝合皮下,皮肤。1.3结果46例、92侧手术均获成功,切口长度2±0.2cm,手术时间30-45min。26例术后一侧阴囊水肿,4日后渐消退,术后无皮下淤血及阴囊血肿,7天拆线,切口I/甲愈合,无精索损伤及医源性隐睾形成。随访1-3年,疝一侧复发3例。2讨论2.1手术价值6小儿斜疝手术治疗主要方法是疝囊高位结扎,传统对于双侧小、儿斜疝常采用双切口各自结扎疝囊,而采用耻骨上腹横纹正中单一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斜疝具有切口小、创伤小、简化手术步骤、节省时间、疤痕小、美观、符合美容微创理念。就
5、我们所做46例患者而言,认为值得推广。2.2术式特点耻骨上腹横纹正中单一小切口行双侧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双侧双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其特点如下:做一个切口组织损伤小,只切皮肤,皮下脂肪组织,潜行向外环口分离时均以钝性分离,无神经损伤,不切开外环口不破坏腹股沟管的解剖关系,切口横行于皮纹,缝合张力小,愈合快,疤痕少,手术入路表浅,直视内环处寻找疝囊快,分离少,简化手术步骤,缩短手术时间,一般30-45min可完成整个手术,切口位置高于斜切口,减少尿液污染,保持切口清洁,减少切口感染率,复发率低,
6、并发症少[3]。2.3注意事项采用耻骨上腹横纹正中单一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双侧斜疝,虽然是简单手术,但要求术者非常熟悉腹股沟的解剖层次,因小儿解剖层次不如成年人清晰,故手法要轻柔,需仔细解剖出精索,血管及疝囊,切不可粗暴操作,术中应特别注意事项如下:2.3.1防止膀胱损伤正中切口下方为膀胱,膀胱与疝囊外观相似,如切口下方分离过深,稍不注意,有可能误将膀胱切开,为避免损伤膀胱,拉钩应尽可能向疝外环口方向拉,并钝性潜行分离开精索前组织,并在精索内上方仔细寻找疝囊,疝囊为灰白色,提起较松弛,但不如成人厚,
7、解剖时应注意这一点。62.3.2预防医源性隐睾常因寻找及处理疝囊时将睾丸翻至切口处,高位结扎后未能将睾丸退回到阴囊原来的位置。高位结扎结束后,切记要将睾丸牵拉到阴囊最底部,观察睾丸是否扭转是否在阴囊内原来的位置,检查是否有回缩现象。2.3.3防止输精管结扎或切断因输精管紧贴疝囊,小儿精索细小,如不注意仔细分离,切开疝囊或离断疝囊时易误将其切断,高位结扎,贯穿缝扎时易误扎之,因此操作要轻柔,解剖要清晰,精确分辨出精索后再行高位结扎疝囊和离断疝囊。2.3.4避免阴囊血肿或水肿多因操作粗暴,组织分离过多
8、,创伤面大,止血不彻底所致。术中切开疝囊要靠近内环处,不要靠近睾丸处,以避免剥离过多,增加创伤面,术后切口沙袋加压,抬高阴囊有利于预防血肿形成及水肿消退。2.3.5预防术后复发疝复发多因疝囊结扎不全不牢靠,未到内环以上高位,疝囊撕裂,破损,腹股沟区神经损伤,内环处组织松弛未处理,外环口过大未紧缩,缝合线断裂等。2.3.6手术的局限性小儿耻骨上单一横切口在腹横纹正中,相对较双侧外环口较远,故年龄只限于6岁以内的且相对偏瘦的小儿,对于年龄较大,发育肥胖患儿因切口暴露困难而不采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