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伏邪致病理论探微

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伏邪致病理论探微

ID:11127765

大小:2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0

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伏邪致病理论探微_第1页
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伏邪致病理论探微_第2页
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伏邪致病理论探微_第3页
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伏邪致病理论探微_第4页
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伏邪致病理论探微_第5页
资源描述:

《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伏邪致病理论探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伏邪致病理论探微[摘要] 本文通过对伏邪理论的溯源,认为慢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关键是热毒之邪伏匿于肠内脂膜之中,待时而发,待机而作,因此在治疗上主张以清除伏邪为要,预防上早期即于攻下,切勿见利止利,以免留有宿根,为慢性放射性直肠炎提供了新的治疗和预防思路。[关键词] 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伏邪[中图分类号]R57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5―0065―02慢性放射性直肠炎是盆腔器官肿瘤曾受放射性治疗或直肠局部意外照射(曾有急性直肠炎史)致使

2、直肠黏膜损伤后半年以上,数年甚至十余年出现排便困难,大便变细或排便频繁、稀便、便血、排便时坠痛等晚期直肠反应,直肠狭窄、溃疡、瘘管形成的一种疾病。中医学无此病名,目前针对本病仅是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统摄,笔者温习经典,认为本病发生多为伏邪作祟,现简述于下,愿与同道共同探讨。1、伏邪理论溯源伏邪理论根源于《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6“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痃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由此可见从内经开始所论述的伏邪内容就不限于温病之

3、伏邪。晋王叔和秉承内经理论在《平脉篇》中首创“伏气”之名。后世对于伏邪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挥,如刘吉人曰:“感六淫而发即发病者,轻者谓之伤,重者谓之中。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复作者,亦谓之曰伏邪。有已发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曰伏邪。”清・王燕昌《王氏医存》言:“伏匿诸病,六淫、诸郁、饮食、瘀血、结痰、积气、蓄水、诸虫皆有之。”《毛瘟疫新论》曰:“夫天地之气,万物

4、之源也,伏邪之气,疾病之源也。”由此可以看出,伏邪理论的外延被扩大,而不局限于温病之伏邪,广义的伏邪就是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2、慢性放射性直肠炎的病因病机6慢性放射性直肠炎的病因比较明确,均有放射性治疗的病史,与急性放射性直肠炎仅是从时间上加以区别,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之所以会在放射治疗后半年,甚至十余年才发生就是因为有伏邪作祟。放疗所用的射线为热毒之邪,其邪郁积于肠内,藏于肠内脂膜之中,待时而发,待机而作,或因感受六淫之邪逗引,或因七情过激、饮食失节、劳逸失调等因素触动而发作,或进一步加重

5、,甚或引发直肠狭窄、溃疡、瘘管。本病病位在肠,与脾胃密切相关,久病可涉及肾。因射线之热毒内蕴肠腑,以致腑气壅滞,气滞血阻,热毒与瘀血相搏结,夹糟粕积滞肠道,脂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痢下赤白;气机阻滞,腑气不通,闭塞滞下,故见腹痛,里急后重。本病初期多为实证,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寒热并见。当然邪气的伏匿是有一定条件的,首先是正气的强弱,如果正气不足,邪气乘虚潜藏,伏而不出。内经曰:“犬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

6、・刺法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篇》)等就是明证。其次就是邪气的强弱,如果邪气侵袭人体而尚未超越人体正气的自身调节范围,就不会立即发病,伏藏于内,又如内经曰:“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再次就是病邪残留或者早期失冶、误治导致邪气内伏者,如清・刘吉人的《伏邪新书》云:“……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作者,亦谓之曰伏邪。有已治愈,而未能

7、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曰伏邪。”6慢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时间跨度之所以会这么大,是和个体对放射线的耐受量不一致以及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治疗是否得当有很大关系的,因此我们不能忽略患者因为耐受了放射线的反应而没有表现出症状而不给予一定的治疗,也不能在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期见利止利,留下后患。从这一点上,用伏邪理论来指导本病可以让我们看的更远。由此可见,伏邪理论的引入使得慢性放射性直肠炎的病机显得更加清晰,为其辨证论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慢性放射性直肠炎的治疗原则中国古代没有慢性放射性直肠

8、炎的病名,观其临床表现,大多都符合古代“休息痢”范畴。因此可以按照休息痢来指导治疗。《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曰:“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仲景提出的治疗方药正是消除其邪,伏邪即去,则邪自不作。唐容川《痢证三字诀》中说:“若休息,瘀热脏,逾时发,攻下良。或逾时逾年而又复发,名休息痢,谓其已休止而又复生息也,是瘀热留伏于膜汕隐匿之地。”唐氏明确提出“瘀热”留伏,且须攻下,与现代治疗本病多用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本病病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