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手术治疗探析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手术治疗探析

ID:11126894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0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手术治疗探析_第1页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手术治疗探析_第2页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手术治疗探析_第3页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手术治疗探析_第4页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手术治疗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手术治疗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手术治疗探析[中图分类号]R711.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0-0031-02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且多发于育龄妇女,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减灭和消除病灶、缓解和解除疼痛、改善和促进生育、减少和避免复发。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bdominalwallendometrioma,AWE)临床少见,多发生于中期妊娠剖宫取胎或足月剖宫产术后。近年各级医院剖宫产率不断升高,同时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导致接受手术的人群中手术切口

2、植入子宫内膜机会增加,发生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自1999年10月~2009年5月我院收治的15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就诊年龄21~47岁。既往手术史:剖宫产术后12例,孕周35~41周。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各2例、均为早产,足月剖宫产8例;卵巢巧克力囊肿2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1例。15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都位于腹部切口瘢痕处61.2临床表现 15例腹壁疤痕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潜伏期(自腹部手术至出现症状)为3个月~13年,1年以下7例,2~3年5例,3年以上3例。病程3个月~5

3、年。出现腹壁切口瘢痕处或切口瘢痕周围疼痛性肿块,并于月经期或(及)经期前后肿块增大。伴有局部胀痛或刺痛,经期后肿块缩小,疼痛逐渐减轻至消失。经后3~7d局部疼痛消失,具有典型的周期性发作特点。查体:在腹壁原切口瘢痕处可触及不规则肿块。质偏硬,有不同程度压痛,活动差。彩超检查提示腹壁切口瘢痕处皮下软组织内有边界欠清晰的低回声区、回声不均,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15例中6例查了CA125,均正常。1.3治疗方法 15例腹壁内膜异位症患者中5例在门诊局麻加基础麻醉下行异位病灶切除术,其余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异位病灶结节切除术,切除范围至病灶边

4、缘0.5~1cm。1例患者因筋膜缺损较多,缝合张力大,用绦纶补片修补筋膜缺损。5例门诊手术者在月经期进行,住院手术者选择在月经干净1~2d进行。615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5例病灶位于皮下,4例病灶侵及腹直肌筋膜前鞘,3例侵及腹直肌,1例侵及腹膜。5例探查盆腔,3例发现典型的盆腔内异症或卵巢巧克力囊肿,2例未见异常。所有病灶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切口均愈合良好。3例有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给予口服米非司酮,每日10mg,共6个月。全部随访,未见复发,疼痛症状消失。2 讨论2.1发病机制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年

5、龄妇女的常见病之一。其发病近年有明显的增高趋势,且有浸润、转移和复发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成为难治之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有子宫内膜种植学说(经血逆流及医源性种植)、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学说、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覆盖于子宫体腔面,医源性引起子宫内膜异位可能与“内膜种植学说”有关。子宫剖开的手术可使子宫内膜散落至切口创面并种植。这种异位的内膜在组织学上不但有内膜的腺体。且有内膜间质围绕;因有分泌功能在卵巢内分泌激素的影响下,可发生同子宫腔内膜相同的周期性变化,从而导致局部肿块产生周期样改变。

6、出现不同超声改变现象及临床表现。国内在该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过程中,形成了独到的病因学观点:内膜异位症是由异常的子宫在位内膜组织随经血逆流至盆腹腔,在异地完成粘附、侵袭、血管形成之病理过程,而形成病灶。致病6的关键系子宫在位内膜本身,而在位内膜干,祖细胞或其微环境的改变可能是根本原因。此外内膜异位症还表现出类肿瘤特质。因此,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不仅与内膜脱落有关,更与子宫内膜碎片的遗传特征、生物学活性以及机体的局部或全身免疫状态有关。2.2诊断 根据典型病史和临床表现,腹壁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并不困难。(1)腹部手术史尤其是剖

7、宫产史。(2)腹壁切口瘢痕周围的痛性结节。(3)结节的大小随月经周期可有变化,经前期增大,经后缩小,且随月经次数增多,结节逐渐增大。(4)不同程度的与月经相关的腹壁切口瘢痕周期性疼痛。经前开始,经期严重,经后逐渐缓解。(5)可结合B超或肿物穿刺细胞学检查。但症状不典型者常与脂肪瘤、脓肿、皮脂腺囊肿、缝线肉芽肿、切口疝、异物或转移性瘤结节等相混淆,可利用B超、CT、核磁共振协助诊断及鉴别诊断,必要时在腹壁肿块处行穿刺细胞学检查,有利于确诊并排除恶性变。2.3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虽有多种方案可以选择,多数是有效的,但又多限于短期,均仅能控制

8、缓解病情。迄今为止尚无根治的药物。药物副作用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而明显,且药物昂贵限制了长期、反复治疗。由于切口愈合过程中形成坚硬的瘢痕,病灶处于大量的结缔组织包围中。药物难以渗透到局部而发挥作用。6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手术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