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韩非子的人性管理思想

简析韩非子的人性管理思想

ID:11122346

大小:5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0

简析韩非子的人性管理思想_第1页
简析韩非子的人性管理思想_第2页
简析韩非子的人性管理思想_第3页
简析韩非子的人性管理思想_第4页
资源描述:

《简析韩非子的人性管理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析韩非子的人性管理思想本文导航1、首页2、韩非子的人性管理思想广大朋友们,关于简析韩非子的人性管理思想是由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一.韩非子的人性管理思想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儒家强调人的地位,主张以礼教伦常治国。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并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其对人性的根本看法都是以假设人性先天具有道德,也就是善恶性为前提,并由此产生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儒家看来,君主要德才兼备,而臣子要在其位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不能逾越其位。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

2、语•宪问》)等很好的诠释了这点。而韩非子所处之时正是诸侯列国纷争,时局十分动荡。因此其虽师承荀子,但他主张与孟子根本对立的性恶论,正所谓:夫卖庸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求易钱者,非爱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疾耕耘者,尽巧而正畦陌者,非爱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钱布且易云也。此其养功力,有父子之泽矣,而心调于用者,皆挟自为心也。(《韩非子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认为人天生就是自利的。他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矣。赏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民

3、荣之;诛莫如重,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耻之。(《韩非子子•八经》)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春秋战国,韩非子提出君主要治理好天下,首先必须要掌握好人的性情趋向,并利用这种人性特点制定出强有力的法治制度,而臣下也必须遵纪守法。在韩非子眼里,人生来就是好利恶害的,一切人际关系的活动都有着背后的目的自利,即使是父子,夫妻关系也是如此。韩非子在《备内》中就指出:故后妃夫人太子之党成而欲君之死也,君不死,则势不重。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韩非子认为夫妻之情是自为自利,只要是有利于自己,即使是陌生人也可以相处甚欢;相反,如果是危害到自己的利益,那么,即使是夫妻也是

4、可以成为敌人。综前所述,韩非子认为人做事都是被利益以及对物质的欲望所驱使,那么就可以对人的这一特性加以利用,以便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这为韩非子的人性管理思想的形成提供必然性的基础。也就是说,韩非子的管理认识论是基于对管理对象的人性趋向充分掌握,并由此设计出一套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管理方法,奖赏结合,已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因此赏罚被看作是君主管理臣下的方法,由此提出:明主所导致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韩非子子•二柄》)韩非子认为君主要想使用有才能有功劳的人,就要给他们丰厚的

5、俸禄以及适当的职位,这样有才能的人就会有动力并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到官贤者量其能,赋禄者称其功。是以贤者不能诬能以事其主,有功者乐进其业,故事成功立。臣民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会发挥自己的才能,不会选择放弃也不会选择懈怠,这样国家也有了贤能的人才,为其不断发展壮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有才能的臣民也不会因为贵贱而不能发挥自己的所长。虽然我们反对将人的本性界定为自利,但不可否认,人性中的确存在着自利的因素,承认这一现实,意味着承认人们要求自己正当利益的愿望是合理的,同时也意味着承认人们在实现利益的权利上是平等的。这就是说,个人在主张自己利益的同时,必须认同别人的利

6、益;个人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必须同时满足别人的愿意。这样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加强君主的统治能力,使得群臣各居其位,各谋其职。韩非子认为君主对于触犯法令的必须严刑重罚,因为轻刑不会对臣民其警示作用,只有重罚才能使臣民检点自己的行为,远离犯罪。他说: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古至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没有所恶,以防其奸。(《韩非子子•奸劫弑臣》)可以看出韩非子主张重罚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施人重罚,而是希望通过重罚以使臣民不敢犯罪,以起到警示的作用。广大朋友们,关于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修养策略是由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

7、友有一定的帮助!道德个体的心性觉解、人格提升是道德修养所要推崇的某种境界,而达此境界的道德修养方法、途径及其过程在本质上则既受制于人们生活所依的微观生存处境,更受制于人类发展所处的宏观社会形态。放宽到这样一个认知框架下来谈道德修养,目的在于将作为人类道德实践活动之传统方式的道德修养置于一个恰当的社会语境进行讨论,以给予其道德社会学的重新关注,而不是褊狭地将其嵌套在某种既定话语下进行传统式的个体道德解读。由此看来,道德修养与中国社会转型是一个尚不为学界关注但却兼具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伦理学问题。任何企图脱离社会生活历史进程的道德修养,无异于自我放逐和自我边缘

8、化。伴随人类生活公共化与异质化的演进,原本植根于同质性社会形态的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