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119400
大小:4.87 M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10
《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和心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和心学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与心学一、北宋的儒学复兴与理学奠基二、张载“关学”及其“气本论”形成的理学体系三、程颢、程颐与理学体系的完成四、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与《四书集注》五、王阳明心学体系一、北宋的儒学复兴与理学奠基(一)宋初三先生的复兴儒学胡瑗,字翼之,通称安定先生、一生苦读经书,聚徒讲学,与孙复、石介同学于泰山,立志平生为复兴孔孟儒学而献身。孙复,字明复,今山东人,在泰山聚众讲学,被称为泰山先生。石介,字守道,号徂徕,人称“徂徕先生”。“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
2、殛之。”苏轼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乌台诗案”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二)周
3、敦颐的“濂学”为理学奠基周敦颐,字茅叔,今湖南人,因家乡有濂溪,曾在庐山下建濂溪书堂,被称为濂溪先生,其所创学说称为“濂学”。他是北宋理学的先驱和开创人,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甚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中国国花-牡丹英国的国花-玫瑰俄罗斯的国
4、花-向日葵意大利的国花-雏菊荷兰的国花-郁金香巴西的国花-毛蟹爪兰德国的国花-矢车菊韩国的国花-木槿花美国的国花-玫瑰墨西哥的国花-仙人掌新加坡的国花-卓锦●万代兰二、张载“关学”及其“气本论”形成的理学体系(一)张载的生平著述张载,字子厚,凤翔横渠镇人(今陕西人),学者称为横渠先生。张载和他的弟子多系陕西关中人,所以他的学派被称为“关学”。张载曾中过进士,担任过县令,辞职后,回乡讲学。张载是北宋初期著名的理学思想家。一生著作很多,主要有《西铭》《易说》《经学理窟》。张载成为构筑宋明理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人之一。(二
5、)关于宇宙本源问题张载认为:气是万物的本体,大千世界都是由气构成的。而气是变化不已、运动不止的。由此推论出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气是宇宙的本原的结论。张载的气本论奠定了明清实学的理论基础。(三)“天理”与“人欲”之辩1、何谓“天理”呢?“所谓天理也者,能悦诸心,能通天下之志之理也。能使天下悦且通,则天下必归焉。”又说:“天理者,时义而已。君子教人,举天理以示之而已。其行己也,述天理而时措之也。”“天理”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因此能通天下之志,悦天下之心。君子以“时义”教人,即以时宜的道德教人,也就是以“天理教人”。
6、这样,张载就把“天理”从道德视角加以本体化了。2、何谓“人欲”呢?张载认为人欲就是个人物欲、私欲,即“私己”。具体表现为“意”、“我”、“固”、“必”四种形式。“意”就是有个人的私念;“我”则是有一定的局限;“固”是不改变私念;“必”是有个人的条件和要求。四者之一,都是“私欲”。张载提出了协调“天理”与“人欲”的原则和方法,这就是“平物我,合内外。”“物”,泛指自身以外的人或物。(四)“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张载把人性分为先天和后天两途,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他认为人人都有先天的“天地之性”。“天地之
7、性”本于“气”,所以是善的。但是圣人存之,俗人去之。然而,俗人经过学习、修养也可以恢复“天地之性”,从而成为“圣人”。俗人有的是“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是“形而后”即有形体的人生下来以后才有的本性。这就是说:“气质之性”要受环境的影响,由于气质和环境各异,因而“气质之性”既是各异的,又是可以改变的。三、程颢、程颐与理学体系的完成(一)二程生平著述二程即程颢、程颐,他们是亲兄弟,同受业于周敦颐,是宋代重要的理学家,因为他们长期在洛阳讲学,所以把他们的学派称为“洛学”。程颢,子伯淳,后人称为明道先生。河南人,早年中
8、进士,曾做过几任官吏,后到朝廷供职,曾上书批评王安石的新政,被赶出中央到外地做地方官,后病故。程颐,字正叔,后人称为伊川先生。没有考中进士,曾经教过幼年哲宗读书。(二)“天理”与“人欲”1、“天理”:二程把“理”规定为三个不同的层次:(1)宇宙本体之“理”;(自然界法则)(2)万物、万事之“理”。如程颐说:“天下万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社会根本法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