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美国总统弹劾制度与法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美国总统弹劾制度与法治刘想树(西南政法大学 副教授 重庆 400031)[摘 要]美国总统弹劾制度的宪法框架由弹劾权的行使、弹劾的标准、弹劾程序和弹劾总统的法律处置四个主要方面构成。尽管迄今为止美国启动的四次总统弹劾程序无一成功,但这并不意味总统弹劾制度形同虚设,而是说明一旦总统可能犯有“叛国、贿赂或其它重罪或轻罪”时,它就会运作起来,显现效用。美国总统弹劾制度之所以能在美国政治生活中一以贯之并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主要在于美国总统弹劾制度蕴涵的法治理念。[关键词]弹劾制度 法治[中图分类号]D71211[文献标识码]A
2、[文章编号]1000—114x(2000)0620128206美国总统弹劾制度是由1787年宪法设定的,因为对总统进行弹劾在根本上是一个宪法制度问题,不仅涉及总统的职权和对总统的约束,而且涉及总统与国会的关系,同时还有司法的参与。美国总统弹劾制度的基本框架,主要见之于美国宪法的如下条款:第一条第二款:“只有众议院具有提出弹劾案的权力”。第一条第三款:“所有弹劾案,只有参议院有权审理。在开庭审理弹劾案时,参议员们均应宣誓或作代誓之宣言。如受审者为合众国总统,则应由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担任主席;在未得出席的参议员的2/3的同
3、意时,任何人不得被判有罪。”“弹劾案的判决,不得超过免职及取消其担任合众国政府任何有荣誉、有责任或有俸给的职位之资格,但被判处者仍须服从另据法律所作之控诉、审讯、判决及惩罚。”第二条第二款:“总统有权批准关于背叛合众国的罪犯的缓刑和赦免,惟弹劾案不在此限。”第二条第四款:“合众国总统、副总统及其他所有文官,因叛国、贿赂或其它重罪和轻罪,被弹劾而判罪者,均应免职。”第三条第二款:“一切罪案,除弹劾案外,应由陪审团审判。”由上可见,美国总统弹劾制度的宪法框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弹劾案的权力只能由国会行使。其中,提出弹
4、劾案的权力只能由众议院行使,审议弹劾案的权力只能由参议院行使。第二,弹劾总统的宪法标准是:合众国总统“因叛国、贿赂或其它重罪和轻罪,被弹劾而判罪者,均应免职。”关于叛国罪,美国宪法第三条第三款已作了明确的规定:“只有对合众国作战,或者依附、帮助或安慰合众国的敌人的,才构成反对合众国的叛国罪。无论何人,非经证人2人证明犯罪事实确凿,或经其本人在公开法庭上坦白,不得受叛国罪之裁判。”关于贿赂罪,虽然对“贿赂”包含“受贿”和“行贿”两方面的涵义已形成共识。但是,要搞清楚行贿和受贿者的真实意图和动机,既是弹劾指控的关键,也是这
5、种指控的难题。所以,因“贿赂罪”而弹劾总统往往是非常困难的。至于“其它重罪和轻罪”,正是这一看似清楚实则模糊的宪法规定,为国会弹劾总统提供了可靠的宪法工具。布莱克的观点是:宪法上所规定的“重罪及轻罪”的实质,是这类犯罪通过严重的滥用宪法权力或渎职行为而严重威胁到政治社会或国家、政府的秩序。由于这类犯罪,某位总统已经玷污了总统职位,他不配再任总统,或为了防止其重犯,所以要予以弹劾。①这些分析和界定,使弹劾总统的宪法标准具有一定的明确性。此外,弹劾程序和被弹劾总统的法律处置也在宪法中得到规定。迄今为止,美国总统弹劾程序共启
6、动过四次。第一次启动是1843年针对第十任总统约翰·泰勒。②众议院以127票对83票否决了对泰勒的弹劾议案,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众议院提出讨论但未通过的弹劾总统的议案。第二次是1868年对安德鲁·约翰逊总统的。在5月16日和26日参议院的表决中,出现了35票对19票的投票结果,比定罪和罢免总统职务所需的2/3票数只少一票。1974年,第37任总统理查德·M·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而被启动弹劾程序。7月30日,众议院司法委员会表决同意向众议院提交三项弹劾指控———妨碍司法、滥用权力、侵犯国会权力。8月9日,尼克松被迫正式
7、辞去总统职务。这样,尼克松与美国宪法和法律之间的对抗伴随着宪法和法律的胜利而落幕。第四件弹劾案是对现任总统比尔·克林顿提出来的。1998年10月8日,美国众议院授权众议院司法委员会进行对克林顿的正式弹劾调查活动。12月19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两项弹劾条款,即指控克林顿在莱温斯基案中作伪证和妨碍司法公正,并提交参议院进行审议。1999年2月12日,参议院否决了对克林顿的两项弹劾指控,对克林顿启动的弹劾程序也即告结束。二尽管对美国总统弹劾无一成功,但这并不说明总统弹劾制度形同虚设,而是表明:一旦总统可能犯有“叛国、贿赂或其
8、它重罪和轻罪”时,它就会运作起来,显现效用。因为,总统弹劾制度不仅是美国宪法所设计的立宪政体的重要方面,而且是美国法治的重要体现。这种制度的创设和运行,无不体现美国法治的一些重要精神和原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权力制衡”、“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正当法律程序”等原理原则。只有对这些原理原则有了深刻的理解,我们才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