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度洛西汀及西酞普兰治疗不同症状抑郁症对照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度洛西汀及西酞普兰治疗不同症状抑郁症对照探究【中图分类号】R74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8-0369-01【摘要】目的比较度洛西汀与西酞普兰治疗不同症状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108例符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按不同主诉(精神症状或躯体症状)分为两组,每一组再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度洛西汀和西酞普兰治疗6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在以精神症状为主的患者中,度洛西汀组与西酞普兰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5%和92%,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以躯体症状为主的患者中,度洛
2、西汀组与西酞普兰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0%和5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躯体症状组也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度洛西汀和西酞普兰治疗。度洛西汀组31例完成治疗,男15例,女16例,年龄:15~58岁,平均(26.3±7.8)岁;病程1.5月~2年,平均(6.3±5.6)月。西酞普兰组31例完成治疗,男16例,女15例,年龄16~57岁,平均(25.9±7.1)岁;病程1月~2年,平均(6.0±5.5)月。两组之间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1.25方法:度洛西汀治疗组剂量为60mg/天,西酞普兰治疗组剂量为2
3、0mg/天,均治疗6周,治疗期间唯一允许用于帮助睡眠的药物是思诺思(10mg/天,每周最多连续3天),禁用其他精神科药物。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心理治疗及干预。在初始及治疗第1、2、4、6周分别进行评估,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来评定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治疗前后检测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治疗后HAMD量表总分≤7分为痊愈,与初始相比,HAMD-17的减分率≥50%为有效,0.05),但度洛西汀的起效时间快于西酞普兰。在以躯体症状为主的抑郁症患者中,在第4周和第6周末度洛西汀组HAMD减分幅度明显高于西酞普兰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
4、以躯体症状为主的抑郁症患者中,度洛西汀组痊愈17例(55%),有效25例(80%);西酞普兰组痊愈9例(29%),有效17例(5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3讨论度洛西汀抗抑郁与中枢镇痛作用的确切机制尚未明确,但认为与其增强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能与去甲肾上腺素能功能有关。有报道[4,5]认为其较适宜治疗老年抑郁症。本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以情绪症状为主的抑郁症患者度洛西汀和西酞普兰疗效相当,5但度洛西汀起效时间快于西酞普兰。有文献报道[6],度洛西汀治疗4天见效,与本文结果一致。其快速抗抑郁效应可能与度洛西汀对肾上腺素β-受体有快速下调有关。对于以躯体症状为主
5、的抑郁症患者度洛西汀的疗效要优于西酞普兰。这种结果可能与两种药物的不同作用机制有关。度洛西汀对5-HT和NE再摄取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实验研究[7]表明度洛西汀对脑组织血浆中5-HT和NE有高度亲和力,抑制常数(Ki)分别为3.0nM和1.8nM,其作用比文拉法辛、典型的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强很多,能显著增加脑组织中5-HT和NE水平,通过提高5-HT和NE两种神经递质在调控情感和对疼痛敏感程度方面的作用,提高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可以明显改善抑郁症的病情及疼痛症状[8],而疼痛是抑郁症经常伴发的一种躯体症状。在安全性方面,度洛西汀的副作用较小,与西酞普兰相比
6、差异无显著性,主要为头昏、恶心、头痛等,与国外的文献报道一致[9,10]。说明度洛西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特别是对于伴有躯体症状的抑郁症效果较好。参考文献�[1]GoldsteinDJ,LuY,DetkeMJ,etal.Effectsofduloxetineonpainfulphysicalsymptomsassociatedwithdepression[J].Psychosomatics,2004,54(4):17-28.�[2]MallinckrodtCH,GoldsteinDJ,DetkeMJ,etal.Duloxetine:Anewtreatmentforthee
7、motionalandphysicalsymptomsofdepression[J].PrimCare5CompanionJClinPsychiatry,2003,5(1):19―20.�[3]HirschfeldRM,VomikLA.Newerantidepressants:reviewsofefficacyandsafetyofescitalopramandduloxetine[J].JClinPsychiatry,2004,65(Suppl4):46-52.�[4]王祖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