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下)论文

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下)论文

ID:11091178

大小:6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0

上传者:U-991
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下)论文_第1页
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下)论文_第2页
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下)论文_第3页
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下)论文_第4页
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下)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下)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下)论文..毕业三、新易学人生论的修身理论熊氏新易学,可以说是由一连串的矛盾运动构成和展开的。在本体论中,有恒转内部翕势和辟势的矛盾运动;在宇宙论中,有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的矛盾运动;这些矛盾反映在人类身上,便有性与形、善与恶及本心与习心的矛盾运动。熊十力说:“人生要在利用矛盾、化除矛盾。”人生实践中性主导转化形、善主导转化恶、本心主导转化习心,也就是宇宙大生命的矛盾运动中乾阳主导转化坤阴的具体实现。宇宙大生命与吾人生命本来是一,人生论与宇宙论本不可分,因而人类功德的圆满也就是宇宙大生命的保和太和。这样..毕业,熊氏新易学就赋予了人类发奋图强、精进向上、力臻至善的道义责任,鞭策人们以推动大宇宙生命运动的使命感去完善自我,去实现参赞化育的圣学理想。于是,象一切传统儒学一样,熊氏新易学最终也把人生论的着力点落到了人生修养上面,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修养实践确立为其人生哲学的核心内容。关于人生实践中的基本矛盾,熊十力说:“洪惟《大易》,以乾表示生命、心灵,以坤表示物质、能力。乾为阳性,明生命、心灵有刚健、炤明诸德性也;坤为阴性,明质、力之暗而无知也。乾坤同为一元所成,一元不是超脱乾坤而独在……上穷宇宙根源,不有复杂之端,何从发展?不有相反之几,何由成变?是故,有坤之阴暗,万物禀之以成形;有乾之阳明,万物禀之以成性。性以帅形,是理之大正;形而累性,则事有反常。事与理违,而万物于是乎多患矣。”64这是说,人生实践中性与形的矛盾,乃是大宇宙生命运动的必然表现。又说:“善恶互相违,本乎乾之阳明与坤之阴暗两相反也。阳明统御阴暗,则矛盾化除,而乾坤合一矣。人之生也,禀阳明而成性,禀阴暗而成形,存性以帅乎形,是谓立人道以弘天道。”65人类禀乾阳坤阴而来的性形矛盾,在社会生活中又表现为善与恶的矛盾,而人生实践就是要顺应宇宙大生命阳明统御阴暗的基本法则,存性以帅形,用善来转化恶,这就是立人道以弘天道,其结果则必然达到天人合一、与大化同流的圣学境界。更进一步,深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内部去看,人生实践的基本矛盾又表现为本心与习心的矛盾。熊十力说:“ 夫明几发于性灵,此乃本心。人生而含灵禀气,已成独立体,便能以自力造作一切善行与不善行。凡行,从一方言,自其发始以至终了,中经长劫,常在变化密移中,未有暂时停住;从另一方言,行虽不暂住,而其前后密移,要皆有余势发生,退藏于吾身中某种处所,亦复变动不居而潜流。如吾昔年作一件事,今犹能追忆其甘苦与得失者,足征其事虽逝,而其余势潜流并未曾断绝。此潜流不绝之余势,是为习。习之现起,而投入意识界,参加新的活动,是为习心。”66可见,所谓本心,是炤然灵明之乾阳在人类精神中的投射和表现,理应充当人类精神运动中的主体;而所谓习心,则是阴暗沉坠的坤阴通过肉体在人类精神中的浮现,理当成为人类精神生活中的改造对象。那么,本习二心的矛盾是如何发生,并当如何解决呢?熊十力说:“夫人之生也,莫不有本心;生而成为独立体,亦莫不有习心。杂染之习缘小己而起,善习依本心而生。人生既成独立体,则独立体自有权能,故杂染易逞其势;然本心毕竟不可泯没,则善习亦时发于不容己。人生要在保任本心之明几,而常创起新的善习,以转化旧的杂染恶习,乃得扩充本心之善而日益弘大。此人道所由成,人极所由立也。”67在熊氏新易学看来,所谓人生实践,就是禀于乾阳的本心主体时刻发挥其天赋的主体性,不断地改造和转化因坤阴而来的习心,以期达到“保合太和乃利贞”的至善状态。人生实践被提升为宇宙大生命舍故趋新、一往无前的辩证运动的直接现实、必然逻辑和理性充补,从而使人生的理想与价值变得象宇宙大生命一样的伟大、崇高、完美与永恒。这可谓熊氏新易学以现代新儒学的方式,回应当代人类生活中面临的存在危机和形上迷失的动人尝试。熊氏新易学把人类生活实践中的基本矛盾看成是宇宙大生命普遍矛盾的最高表现和社会性放大,并希望人类通过自己的自觉行动来化除这一矛盾,在维护宇宙大生命健康发展的同时改造并提升自己,从而实现富强、安乐、和谐的社会理想。所有这一切,最终都寄托在一系列具体、详密的修养理论当中。下面依次从数个方面来阐释新易学人生论的修身理论。1.为道日损与默识求仁熊十力认为,古今学术可按老子的说法划分为“为学”与“为道”两类,前者以知识积累为特征,可谓“日益之学”,一切科学皆属此类;后者以道德修养为特征,可谓“日损之学”,儒释道三家学术皆属此类。他的新易学人生论就是一种为道日损之学。他说:“道者,宇宙之大原,人生之本性。学者志乎体道而实现之,则修为之功唯以损去私意、私见、私欲为迫不容已之事……老子以道是日损之学,古学百家孰有外此以为学哉?”68又说:“古哲日损之学,其根抵在心,盖损除一切碍心之物,不容自欺自蔽。”69可见,所谓日损之学,乃是一门以明善的本心损除一切杂染恶习的学问。熊十力认为,日损之学是人生修养中绝对不可缺少的,否则一切理想与价值都将无从谈起。他说:“ 原夫吾人有生以来,常有无量数的杂染势力隐伏于吾人所不自觉的深渊,结集一团,恒障碍吾人本来清静的生命,俾不得显发······是故日损之学要在一生中时时于生心动念、举手下足乃至履万变、当大艰,恒不忘返己照察,肃清内伏之一切杂染恶根,直以猛力歼灭,无俾遗种。人生爱护其本来清静的生命,必发起大雄无畏力量,以与本身隐伏之无量强敌斗争。故日损之功发于自我改造之本愿,所以全性保真,毋失人生至高无上价值。”70总之,为道日损,可谓人生修养必不可少的手段和前提条件。为道日损之学,是熊十力对儒释道三家学术的一般性概括。但熊氏新易学只以孔子儒家为宗,并不一般地接受三家的日损之学。熊十力认为,佛道两家的日损之学虽不无价值,但皆有重大过失,只有儒家的求仁之学才是最完善的道德修养之学。儒家的日损之学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它不仅讲日损,而且讲日新,熊十力称之为“孔门敦仁日新之圣学”。他说:“涵养心性,要在日就弘实,不当专以日损为务,孔学主求仁。仁心之存于中者,明睿澄然而绝系,恻隐油然而无缘,忧乐不违,动静非二。其随感而通也,常于一己之外知有人伦,于一身之外知有万物。知有物,故格物而不肯自锢;知有人,故爱人而不忍自利。是孔子为道之学以求仁为主,明睿之智日扩而大之,周通万物;恻隐之几日扩而大之,不隔群伦。故学道在日新,非可以日损为事也。”71可见,熊氏新易学的修养方法不是单纯的日损,而是日损与日益的统一;日损的目的是为了日新,而所谓日新又是指明睿之智和恻隐之情的日益扩大与弘实,其终极目标则是仁心的敦厚。关于求仁与敦仁的具体方法,熊十力又概括出“德慧双运”、“智与情交相养”等说法,并把它们与培养和造就智慧与道德、内圣与外王完美统一的新儒学人格联系起来。他指出:“圣学以敦仁立日新之本。仁之为德,明睿之智、恻隐之情兼备者也。贞观以发智,体物以导情,二者之功不息,皆所以敦厚其仁也。深察万变万化万物之所由始,制割大理,洞彻本原,方是智之至;万物之忧患与欲乐常随在体察而深了其情实,体察愈深,同情自不容已,乃至惕然而兴位育参赞之愿,方是情之至。智造乎深广,情得有启导而能生动;情养之浓厚,智赖滋润而能体物。智与情交相养,仁德之日益笃厚,正在是耳。夫明睿之智,恻隐之情,吾人禀于天者固皆有其端;而扩之使大、养之弥熟,以完成一心之仁流行无间、发用无穷者,此乃人之成能所以弘大天性也。人道其盛乎!” 72人之为人,皆有禀受于天的仁德,仁德包括明睿之智和恻隐之情两方面,但仅现其端。吾人于人生实践中敦厚仁德,一方面要深察万理、洞彻本原以发智,一方面要体验万物之忧乐以培养同情心,智慧之明睿可以启导同情而归于贞常,同情之深厚又可以滋润智慧并激发其位育参赞的事业心,智与情交相养,互相推动与丰富,则天德之仁日益开发与弘大,智近于仁而无私,情近于智而无偏,天地之间唯是一诚充沛、真实流行,这就是人道之盛,也是天道之成。总之,德与慧双运、智与情相资,则位育参赞、内圣外王皆在其中。把“智与情交相养”的理论进一步具体化,熊十力又提出默识与思维术相结合的修养方法。什么是默识法呢?熊十力说:“默识法者,返求吾内部生活中,而体认夫炯然恒有主在,恻然时有感来。有感而无系(恻隐之感同情于万物,本无私意私欲之杂,故无系),有主而不可违,此非吾所固有之仁心与?识得此心,非可只守之而勿失也,要在事上磨练。随事随物,知明处当,以扩充吾之仁,是乃孔子敦仁之学,非程明道识仁之说可得而托也。”73又说:“孔子自明其为道之功曰‘默而识之’。默者,非屏去事物、冥然不生其心之谓,乃贯动静而恒无昏扰,是为默也。识者,体认仁心而不放失,即由仁心运行乎万物万事之交,不令有一毫私意私见搀杂,是以知明处当,万理平铺现前,故曰默识也。默识是生生动动,活泼泼的。”74可见,所谓默识,就是返己体认天然明睿、感而无系的本心之仁,并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动静语默当中,随事随地知明处当而动不失宜,恒清静而无昏扰,忧乐不违而道及中庸。什么是思维术呢?熊十力说:“思维术者,直任明睿的思维深穷体用,洞然旷观,毋滞一曲,须会其全;毋妄推度,要必有据。久之,体用透彻,而心之所以为心,有其源,有其关系,皆明明白白,无复疑矣。”75可见,所谓思维术,就是在运用默识法的同时,适当发挥理性思维的认识能力,统观全宇,洞彻本原,实事求是,真切体认体用不二的新易学原理,以为人生实践作正确的理论指导,而不致自陷于盲目与谬误。熊十力指出,如果忽视思维术,不明本原,不明体用,则或以心为实体,将超脱现实世界以养其神;或以物质为实体,将忽视心对物的阴帅、主导和转化作用,终为物累而不能自拨,这都将产生无穷的流弊。只有重视思维术,并通过思维术彻悟体用不二和心物不二及乾阳主导坤阴等新易学原理,才能正确地发挥本心的主导作用,裁成辅相,利用厚生,而归于崇德亲仁。总之,不管是默识也好,思维术也好,都是敦仁日新的人生修养所不可或缺的。只有把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交相为用,才能完成新易学所要求的修养任务。2.返己尽性与不违仁 对于人生实践来说,社会生活中性与形、善与恶的矛盾运动最终都表现为本心和习心的矛盾,并且最终都集中到这一矛盾上来。这一矛盾解决的好坏及如何解决,对于人生实践有决定性的影响。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其精神生活中本习二心的矛盾斗争是相当复杂的。熊十力指出:“夫人之生也,莫不有本心;生而成为独立体,亦莫不有习心。杂染之习缘小己而起,善习依本心而起。人生既有独立体,则独立体自有权能,故杂染易逞其势;然本心毕竟不可泯没,则善亦时发于不容已。”76心灵内部善与恶的斗争没有一刻停止,其中的阴阳消长直接对人生的道路发生实质性影响,从而使人类普遍面临堕落和升进的双重可能。熊氏新易学的突出特点,是始终对人生真善美的方面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是与他同时要求人类必须自强自奋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他说:“人类的机体始足为生命发展的优良工具,故自人类出现,而生命的德用可以完全显露出来,生命始能不受躯体的役使,而显发其刚健、炤明的盛德与盛用。人生元有两种可能:一方面仍保留动植物受锢于形躯的余习,一方面自识其生命而能爱护与尊重生命,不忍自甘暴弃。由前一方言,人生有下坠之可能;由后一方言,人类向上之可能毕竟强大。动植物为躯体所限制,生命犹受障碍,即本心未得露出。人的躯体既足以为生命、心灵所凭以显发之利器,人已能从心灵认识吾人与天地万物本来一体,故人类不当保留动植物受锢于形躯之余习,当顺从本心而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量。”77总之,作为宇宙发展的最高产物,人类有可能、也有必要自强自奋,发扬大生广生、刚健、炤明的宇宙生命,以完成历史地落在自己身上的以人能成天的崇高使命。就是说,善恶之间的矛盾虽然复杂尖锐,而宇宙大生命的亨畅发展毕竟具有客观必然性。那么,在具体的人生实践中,本习二心之间的善恶矛盾究竟该如何解决呢?熊氏新易学提出了一套返己、尽性、成德的系统方法。首先,要做返己的功夫。熊十力说:“大概人之一生,其日常生活中,意识活动常是旧习种子的活动占势力。旧习种,清静性者少,垢污性者多。习种之性,无论净垢,总如机械然,其垢者尤甚。机械性之动,迷暗而已。然吾人本心一点明几,无有一瞬一息不存在。只要吾人返己照察,当下便可降伏习种。”78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就是本心的提起并不容易。为此,熊氏新易学特别要求人们做涵养性灵的功夫。涵养性灵,首先要立志。所谓立志,就是志于仁。对此,熊十力特别推崇诸葛亮的一句话:“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他认为“此语广大深微,非深通《论语》全部、了解圣人内心生活者不能道出只字。”79他解释说:“志于仁,则常提起此心而不放失。无事时,不令杂念来扰;穷理或治事时,唯任此心健以求通,不杂私意曲见,故曰‘揭然有所存’。与群众同忧患,故曰‘恻然有所感’。” 80通过立志于仁,涵养性灵,则返己的功夫自然能做好。他指出,返己功夫切实而谈,不过如此,圣人行之平平常常,众人则日用而不知,或且听命于习心,而本心遂至丧失。其次,返己的目的在尽性。什么叫尽性?“率性而行,发扬吾人本性之德用,扩充盛大,是为尽性。”81所谓尽性,就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力扩充本心之仁的善端,以致乾元性海所藏的一切可能性全都变成现实,达到人能成天的目的。熊十力说:“性藏其德用,必待人之自识其本性而率由之,以成就德行,然后见性德之弘大。譬如宝物,含藏无上价值,而隐伏于人之衣袋中,必待人能自识其夙有之宝而善护之,以待识者赏鉴,而后见宝物价值之崇高。人有本性而不自识,即不能率由其本性,不能爱护与发扬其本性,遂为躯体所役,而殉没于种种私欲与迷乱之中,此人生悲剧也。”82就是说,尽性必须先返己,先识本心之仁,然后再居仁行仁,日就弘实,进而得天成天。最后,尽性的结果便是成德。熊十力说:“德者,众善淳备之称。人之德行出于性,德修矣,而性适赖人之德以弘。生命具有生生、刚健、炤明、通畅等德用,是一切德行或善行之所从出。然生命之德用,必须吾人返在自家内部生活中,亲自体认良心,而不敢且不忍失之,确然自动乎中,直发之为行事,始成吾人之德行。”83他认为返己也好,尽性也好,最后必须落实到行动上,从刚健有为、崇高伟大的现实人格上体现出来,巩固起来,这才是真正的成德。返己尽性只是成德的一般方法,其具体的实功则要落实到“不违仁”上去。熊十力说:“吾人良心初一刹那顷乍动,是仁心之发,纯是天机,未搀人事。此际意思如仍继续良心而不放失,此即刚决,于时发为善事,成其德行,是乃以人事继天而不丧天机也。假若此际意思是私意私欲之动,即违良心,吾人将为私意私欲所驱使,造作罪恶,是乃以人事逆天而天机绝矣。”84可见,成德的关键还在保持良心而不违仁。如何才能保持良心而不违仁呢?熊十力提出加强本心的明察与监督作用,以此来扼制私念。他说:“人之所以修其身者,无他道,唯在不违本心之监督而己。孔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滞必于是’。孔子此言托于君子而不自居,实则自道其存养之功耳。其庄敬日强,直无有一瞬一息松懈,至于真积力久,则亦行无所事矣。”85就是说,只要时时刻刻不违本心之仁,久之自能习惯成自然,而所行无有不善。可是,本心如何能够监督并制伏违仁之事呢?熊十力说:“ 人类则因其身体构造精利,仁心已显发出来,实主乎吾人之身。然仁心即是生命力之发现。此不唯在吾身,亦遍在天地万物。故仁心之主乎吾身,常于吾人一念乍萌乃至著乎行动之际,恒诏示吾人可与不可。其可者,必其超脱乎小己之私图,高履公道正义者也;其不可者,必其同于禽兽只遂躯体之欲,不知其他,背公道而叛正义者也。”86因为仁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既有明睿之智,又有恻隐之情,所以能知善知恶,事事知明处当,恒示吾人可与不可。但如何对待仁心的监督,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情况。熊十力认为,大凡上智之资,其起一念行一事皆由仁心作主,自无小己之私,因而率性而行,常不违仁。但这种情况毕竟太少,因而人生修养主要是针对中人之资而设的。“中人之资则不能念念率性,事事率性,时有小己的私欲乘机窃发,而其仁心则常监督于中。如临财欲苟得时,仁心自然诏示以不可;临难欲苟免时,仁心亦必以不可苟免诏示之。当此之际,小己的私欲必谋一逞,仁心始终峻拒。俗谚有‘一心之中理欲交战’之说,此乃一般人同有之经验也。”87可见,仁心的监督主要表现为一心之中公理与私欲的斗争。只要平日注意做好涵养性灵的功夫,常提起仁心作得主,则私欲决不能逃过仁心的监督。如此,则时时处处不违仁,尽性成德的目标自然容易达到。3.爱智格物与致良知熊氏新易学的人生修养论在注重敦仁以立本的同时,还强调爱智与格物对人生修养的重要性,表现了对现代科学文化在提高人的修养水平方面的积极意义的重视。熊十力说:“孔子日新之学,敦仁以立其大本,爱智格物以行其达道。道家反知而绝物,岂不悖哉?”88这就是说,人生修养必须以敦仁为根本,而爱智格物的功夫亦必不可少,否则敦仁的目标就失去保障。他指出,“刚健炤明之心,揭然常存而不放失,则其运用耳目等官以酬酢乎天地万物者,无在不致其精思慎思,恰得万物万理之真是。”89这对人生修养是非常重要的。熊氏新易学对爱智与格物的重视,首先表现在对自然科学的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直接被熊十力看成是内圣学的必然要求。他说:“中国科学思想,自伏羲画八卦已启萌芽,至孔子作六经,天道、物理、人事皆备焉,《中庸》赞之曰‘致广大,尽精微’,又曰‘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云云······孔子倡导科学,实从其内圣学中体用不二之根本原理而来。惟其洞见即根源即现象,即真实即变易,即无对即有对,既非无源之论,亦不向现象以外寻求根源。因此,不离现象以皈仰上帝,不离现实以返虚无,不离现实以趣寂灭,此科学思想所由兴也。”90他还从《易传》中找出不少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句子加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