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089567
大小:2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9
《黄褐斑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黄褐斑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摘要:本文概述了近年来黄褐斑的中医药研究进展,并就如何统一黄褐斑中医辨证标准及诊疗标准,如何加强临床科研设计的科学性、严密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关键词:黄褐斑;中医药研究;进展黄褐斑是一种生于面部的色素代谢异常,后天获得性病变,其特征为颜面对称淡褐色、黄褐或深褐色斑片,无炎症表现及鳞屑,属慢性难治性色素沉着性疾病。中医称之为“面尘”“肝斑”“黧黑斑”。发病率为30%60%⋯,目前严重困扰中青年女性,已日益引起广大学者的重视。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研究的深入,在对黄褐斑的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辨
2、证论治、专方专药、外治法、实验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1黄褐斑中医病因病机目前许多学者对其病因病机有着不同的认识,但无外乎与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失调有关。病变部位在皮,病因在内,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司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关键。《张氏医通》日:“面尘脱色,为肝木失荣。”指出“面尘”由肝血不足而引起,凡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妇人经血不调等均可发生。气滞血瘀是本病的病机,所谓“无瘀不成斑,有斑必有瘀”。《灵枢·经脉》云:“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普济
3、方》云:“面上黯,此由凝血在脏”。王正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肝郁、脾虚、肾虚是病因,气滞血瘀,脉络郁阻,颜面失养为致病之理。有学者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情志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医宗金鉴》云:“黧黑如尘久始暗,原于忧思恼怒成”。情绪及精神因素起伏变化可能通过丘脑一垂体轴进一步影响其内分泌,致使黑色素细胞代谢紊乱,形成黄褐斑。此外,许建平等认为热毒炽盛是黄褐斑夏季发作的重要病机。2黄褐斑的中医治疗辨证分型治疗对黄褐斑的辨证分型,目前各地尚不统一。但总的依据脏腑病机进行归类分型。从疏肝、补肾、健脾、活血、滋
4、阴、祛风、化痰等不同方面辨证施治用药。辨证施治体现了中医诊治黄褐斑的特色和优势。蔡瑞康认为黄褐斑的发病主要源于肝肾阴虚,临床上将本病分为肝肾亏虚、气滞血瘀两型,方选君山富硒六味地黄丸。陈彤云主张本病除了肝肾外,还应从脾论治,将黄褐斑分为肝郁气滞、脾失统摄、脾失健运、肾阴虚、肾阳虚5个证型,治疗中强调活血化瘀。李治牢临证中将本病分为肝郁气滞证、阴虚火旺证、气滞血瘀证、冲任失调证四个证型进行加减论治。王平”指出黄褐斑的产生与郁、痰瘀有关,对黄褐斑的治疗是以疏肝健脾、补肾为法。王正认为本病应从瘀、从痰论治,分为气滞血瘀、阴
5、虚血瘀、肝经瘀热、肺经瘀热、瘀阻脉络等五型。吴元恒等“认为本症发生多与肺经蕴热有一定关系,;肾亏阴虚型,治疗以滋补肾阴、养血和血为法,方用君山富硒六味地黄丸。3研究展望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进展迅速,通过近年来对黄褐斑中医药治疗的不断探索,可以看出近代医家对黄褐斑的研究做出了大量成绩。针对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统一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与诊疗标准辨证论治是黄褐斑中医治疗的优势所在,目前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报道很多,辨证分型多种多样,治法方药各
6、异,但因至今尚无统一的黄褐斑临床辨证分型的规范化指标,各家的辨证分型标准不尽相同,不利于广泛交流与研究。今后我们应在确定统一的黄褐斑诊断标准和明确的辨证分型标准的基础上,将微观指标(理化指标)与宏观辨证(临床症状)结合起来,制定相对一致病证标准,使临床与实验研究更具有可比性。黄褐斑新药的开发不应是单纯的一种,而应针对各种常见证型形成系列方药。规范临床研究设计与加强实验研究只有采用科学、严谨的临床研究设计,提供客观、可靠的临床证据,才能使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优势被普遍认可。临床疗效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也是中药复方研究的依
7、据。目前中医临床疗效采用公认的方法在群体层次的评价已经开展了很多,但是被学术界接受的高质量研究报告还很少。如黄褐斑的临床报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科研设计不严谨。黄褐斑是自限性疾病,有冬轻夏重的特点,很多文献没有提出严格的病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临床观察设随机对照组的文章较少等。中医治疗的实验研究仍未受到重视,今后我们有必要将现代化的实验手段与中医药相结合,为中医药治疗黄褐斑提供更可靠的理论和实验依据,以揭示中医药各种有效治疗方法的本质。如将酪氨酸酶,血液流变学等对黄褐斑有影响的因素的研究接轨,从而使现代中医治疗黄褐斑再
8、多一条途径,以便更有效地提高中医治疗效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