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066553
大小:84.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7-09
《浅谈宋明理学对自然秩序与道德价值的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宋明理学对自然秩序与道德价值的反思浅谈宋明理学对自然秩序与道德价值的反思儒学的核心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这一问题不仅表现为子贡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的感慨,表现为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宏愿,也表现在张载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的论定中。因此,这一问题可以说是贯彻儒学始终的问题。但对于这种贯彻始终的重大主题,不同时代的儒学却可以根据不同的视角作出不同的探索与回答,这又构成了儒学发展的历史性与时代性;而不同时代的儒学,其借以区别的标志,往往也就体现在对天人关系不同的把握视角上。具体到宋明理学,它的一个根本性任务,就是对天地万物作出本体论的思考和论证;这样一种任务,同时也表现着其作为
2、新儒学对佛老之空、无本体论的一种创造性回应。至于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①,其实也表现了理学家经天纬地的关怀。但是,当理学家在这一规模的基础上展开其造道追求时,一个基本性的前提却在于:我们究竟应从自然秩序出发来说明道德价值呢?还是应从道德理性出发给天地万物以人伦道德的观照?在宋代,大多数理学家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这就是必须以道德价值来说明宇宙天道的自然秩序。这一点正是理学之为理学的标志。宋明理学这一形成上的特色不仅从根本上决定了研究理学的途径,而且也决定着对理学推陈出新的基本方法。一、天人合一的不同传统已如前述,天人关系问题是传统文化中最古老的问题,但
3、在不同的思想派别或思想谱系中,对这一关系却可以具有不同的把握视角,如道家的无以人灭天与儒家的参天地,赞化育就代表着两种不同视角。而在儒学内部,不同时代的儒学也可以因为不同的时代思潮而具有不同的探索侧重。从天人合一的角度看,天与人的合一首先取决于天的涵义,但天之涵义又是由人对天之不同的取义决定的,正如《尚书泰誓》所谓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春秋时代,随着传统天命观的式微,天的涵义大体分裂为三层,这就是对应着传统天命观并作为传统天命观之遗留的神性主宰义,对应于西周人文精神的跃动而形成的道德超越义,以及对应于人对自然和社会历史现象的不断反思所形成的客观自然义;这三重含义,正好落实在当时正在
4、形成中的儒、道、墨三家中。儒家作为三代文明的主要继承者,其对天的取义当然是三种含义并存的,但由于它以复兴周礼为职志,因而主要弘扬了天的道德超越义;道家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汉书艺文志》),所以主要阐扬了天的客观自然义;至于墨家,由于其社会下层的出身、强烈的社会不平感以及为了确保其兼爱情怀得以贯彻落实的天志、明鬼诸说,则主要发挥了天的神性主宰义。如此一来,从天人合一的角度看,春秋时代的天人关系主要也就表现为三种进路或三种不同的形态。道家的无以人灭天表现了人与天之自然而又本源式的合一,从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
5、》)一直到王弼的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②,就典型地表现着道家之反向溯源的思路;而庄子的万物一也、通天下一气耳,不仅给天与人以完全自然的解释,而且其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庄子人间世》)的认知方式以及其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庄子达生》)的修养要求,也都明确表达了一种将人生自然化的追求指向。墨家主要是以天能赏罚、鬼能报应的方式宣扬它的天志说,这也就是以赏罚报应的方式发挥天的神性主宰义。至于儒家的天人关系则显然要复杂一些。一方面,作为三代文明的主要继承者,当时天的三种含义在儒学中都有所表现。另一方面,由于儒家主要以西周以来
6、的德治传统作为弘扬对象,因而道德超越义的天也就成为其天人关系的主要担当者;而神性主宰义、客观自然义也就全然围绕着道德超越义展开。如此一来,作为三代文明的主要继承者,儒学同时也就成为当时思想文化界的主流了。正因为儒家既是三代文明的主要继承者,同时又是当时思想文化界的主流,所以当时所有的天人关系以及其合一的种种进路在儒学中都有所表现;而从发展的角度看,儒学各种不同的历史形态实际上也就成为其天人合一之各种不同进路的历史展现了。比如孔子的天就既有道德超越的含义,又有神性主宰的含义,同时还有客观自然的含义;与之相应,其天人合一的途径也就具有了各种不同的表现。比如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知
7、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自然表现了天的神性主宰义;而所谓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则又表现着天的道德超越义;至于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显然又具有客观自然的含义。正由于儒家在思想界的主体地位,因而它也就不得不直接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人伦现实,而急切的拯救情怀也使它无暇他顾,必然要以德治传统中德(仁)与礼的互补、以为己与正己的互校作为对治礼崩乐坏的主要方法。这样一来,文行忠信就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