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044052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9
《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与预后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与预后研究进展【摘要】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低,但其组织病理学恶性度高,预后差。本文简要综述了其临床病理学特点、治疗进展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头颈部黏膜;治疗与预后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恶性程度高,主要发生在皮肤,原发于头颈部黏膜的恶黑少见,自1885年Lincoln报道第一例头颈部黏膜恶黑以来,至今文献报道仅近千例。本病发生率很低,全身及头颈部恶黑分别为2%左右和6.3%[1]。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美国九所肿瘤登记处的人口资料(1973~1991年)显示,口腔、鼻腔黏膜恶黑的年发病率分别为0.012/10万和0.
2、018/10万,总的口鼻黏膜恶黑年发病率为0.041/10万[2]。种族间的发病存在一定差异,在日本,该病的发病率占全身恶黑的25%~33%,而在西方人种中不到2%[3]。头颈部黏膜组织恶黑的发生与皮肤恶黑一样,起源于由神经嵴衍生并迁移而来的黑素细胞。其确切病因还不清楚,可能与吸烟、饮酒等不良刺激因素有关。日光照射仅与皮肤恶黑的发病相关,而对黏膜恶黑来说则并不太重要[2]。1临床观察该病以男性多见,平均发病年龄比皮肤恶黑大20岁,50岁以上年龄组占50%~78%,20岁以下,特别是少儿发病非常少见,迄今为止文献报道发病年龄最小的是1例8个月黑人女婴,患病后经治疗无瘤生存到4.5岁[1]。
3、不同部位的发病年龄有所不同,鼻腔鼻窦黏膜恶黑的发病年龄较大,50岁以上占70%[3],口腔恶黑的发病年龄则较小,小于40岁者占82%[1]。头颈部各处黏膜几乎都可发病,但发病部位存在明显差异,以鼻腔鼻窦及口腔最多见,咽、喉和食管很少见,上鼻甲甚或嗅区罕见。在口腔,以腭和齿龈常见,尤以硬腭和上齿龈在口腔黏膜恶黑发病中居首要位置,而软腭、舌和口底则少见。在鼻腔、鼻窦,81%的发病在鼻腔,其中以鼻甲多见,其次为鼻中隔[1]。大多数喉恶黑发生在声门上区,声门区少见,目前尚未见声门下区恶黑的报道[4]。该病临床症状与肿瘤部位、大小及病程长短有关。由于其发病部位大多隐蔽,早期症状不明显,也无特异性,
4、常常延误诊断。鼻腔鼻窦恶黑患者常表现为患侧鼻塞和鼻衄,疼痛和面部变形多见于晚期病例。约35%~37%的口腔恶黑患者发病前有黏膜色素沉着症存在[5],肿瘤生长较快,易出现溃疡及侵犯邻近骨骼、肌肉或神经,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病期几周到两年不等,以1~5个月多见[6]。易发生区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尤以口腔黏膜恶黑多见[5],文献报道[1]总的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和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3.4%和40%,有18.7%的患者就诊时即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16.4%的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在治疗后。2诊断和鉴别诊断该病的诊断,首先要排除来自其他部位恶黑的局部转移。一般来说,原发性恶黑常累及肿瘤表面的黏膜,色素形成
5、较多,且主要集中在原发灶,而转移性恶黑的黏膜层常完整,色素形成少,分布范围广泛,常累及头颈部多个器官组织[7]。对色素性恶黑较易诊断,镜下构成该病的瘤细胞与皮肤恶黑无明显区别,细胞中可见典型的黑色素颗粒。对无色素性恶黑,需要与低分化鳞癌、小细胞癌、淋巴瘤和某些软组织肉瘤(横纹肌肉瘤、血管肉瘤或神经内分泌性肉瘤)相鉴别[8]。可借助电镜、特殊染色法发现色素颗粒或免疫组化检测发现特异性肿瘤标记蛋白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免疫组化分析表明,该病瘤细胞抗波形纤维蛋白抗体和NKI/C-3抗体均呈阳性反应,对S-100蛋白和HMB45呈强阳性反应,而且口腔黏膜恶黑细胞对抗S-100蛋白。亚基抗体的反应
6、具有特异性[9]。头颈部CT或MRI、X线胸片和腹部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病变,了解肿瘤范围及有无区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有助于临床分期。Har,这在头颈部黏膜恶黑的治疗中很难达到,事实上,近20年来,在保证切缘无痛的情况下,建议恶黑的切缘越来越接近肿瘤。因为手术切除范围与患者的预后并无直接关系,根据肿瘤浸润程度切除包括肿瘤以外0.5~3.0cm的组织已经足够,手术后的结构和功能缺损可用各种肌(骨)皮瓣修复,有学者认为[4],近年来患者5年生存率的改善应归功于外科技术的进展和为根治性手术保驾的各种术中、术后监测和护理手段的提高。若出现颈淋巴结肿大,患者无远处转移发生,大多数学者主张应行根治性颈
7、淋巴结清扫术。也有少数学者认为患者颈淋巴结肿大的出现,预示着肿瘤病变的进展和播散,颈淋巴结的清扫并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对术后复发的处理,只要患者条件许可,无远处转移,最好的方法仍是再次手术切除。虽然很多患者最终都是死于本病,但也有一些患者经过再治疗能存活很长时间。有些学者[5,6,10]对局部复发者实施挽救性手术,局部控制成功率达到18.5%~31.2%。3.2放疗以往认为恶黑对放疗不敏感,放疗仅用于切缘阳性、颈淋巴结转移、复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