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学案导学法”的运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学案导学法”的运用 【摘要】通过精心编排和合理使用学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案的设计重在对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规律的引导,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逐渐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关键词】转变教学观念小组合作学习学案导学法 学案,即导学方案(Guidedlearningplan),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设备及学生能力等实际情况,为学生编制的学习方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使学法指导行之有效,必
2、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由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转变成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等多种形式,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下面我就高中英语教学中“学案导学法”的运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1“学案导学法”的特点及作用 “学案导学法”注重学案的引导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教师通过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创造充足的条件,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循序渐进
3、的学习中逐渐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采用“学案导学法”,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1可以创设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兴趣盎然,热情参与,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问题,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1.2可以使教学结构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学生自学在前,教师讲课在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基本掌握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教师无须在课堂上再讲述,节省了课内时间,教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3促进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教师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开发了学生潜能,变注重“教师
4、的教”为更注重“学生的学”;变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多维互动”。 2“学案导学法”的教学模式 2.1学案设计:学案作为学生课前预习的主要凭借,其基本框架包括学习目标、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问题讨论、预习检测等几个方面。 2.2学生分组:根据各班的实际人数、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差异等,以六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主持本小组的活动。 2.32引导自学: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进行独立的学习,教师可指导学生查字典或查阅教学参考书,培养学
5、生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 2.4交流展示:交流展示的过程是学生理解巩固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再学习的过程,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的过程,是使学生获得成就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学生的交流展示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展示各小组的学习成果。 3学案的编写原则 3.1探索性原则。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2启发性原则。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
6、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 3.3灵活性原则。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编写时,形式上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内容上也应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4创新性原则。编写学案时,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学案编写应注意的问题 4.1转变师生观念是前提。“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开始实施时会碰到许多困难。首先是学生不适应,很多学生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教师就是“讲”师,上课要多讲;许多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预习时不得要领,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或各科作业太多,忽视了预习的作用。其次是教
7、师不适应,教师们认为学生没有自学能力,先学后教行不通,课堂上少讲将会导致教学目标不能落实;教师编写学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个别教师认为这增加了教师的负担等。因此,转变师生的观念是前提。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教学观,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主人”意识,知识是自己学会的,不是教师教会的,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获取知识。 4.2教给学生方法是关键。一是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模式,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效率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8、。二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有机地渗透学法。比如学习词汇时,可以让学生先运用音标进行识读,注意单词音节的划分,然后再听录音进行自我正音,要反复地听音、模仿、练习,逐步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