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技术——舌诊

中医诊疗技术——舌诊

ID:11033695

大小:2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9

中医诊疗技术——舌诊_第1页
中医诊疗技术——舌诊_第2页
中医诊疗技术——舌诊_第3页
中医诊疗技术——舌诊_第4页
中医诊疗技术——舌诊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诊疗技术——舌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医诊疗技术——舌诊:学点中医药中医舌诊,又称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用以诊察了解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在中医传统的"四诊"之中,属于望诊的范畴,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在中医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诊断价值.舌诊主要有望舌质,望舌苔两部分.舌质反映五脏精气的盛衰,舌苔反映病邪的性质和病位的深浅.脏腑病变反映于舌面,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舌尖部多反映上焦心肺的病变,舌中部多反映中焦脾胃的病变,舌根部多反映下焦肾的病变,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根据临床观察,提示某些脏腑病变在舌象变化上有一定的规律,但并非绝对,

2、因此,还需结合其他症状,加以分析辨别.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中医对舌象形成的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舌象的临床诊断有了新的拓宽和发展.舌为口腔中主要器官之一,是由很多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外表被有特殊的黏膜,尤其舌背黏膜是组成舌苔的主要部分.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极其丰富,其黏膜上皮薄而透明,故能十分灵敏地反映机体的变化,消化系统和体液的变化.一,正常舌象1.淡红色舌质.由于黏膜下层及肌层中血管及血运丰富,使舌肌呈红色,透过一层白色带有角化的黏膜面而形成正常的淡红色舌质.2.薄白苔.由舌的丝状乳头末端角化树及其空隙中的脱落角化上皮,

3、唾液,细菌,食物碎屑,渗出细胞等形成.二,舌象的变化1.舌质的变化与血液循环,体液状况,机体生理失调,组织与细胞代谢障碍等有密切关系.如全身机体代偿机能失调或机能不足时,就可能出现气虚的舌象;机体消耗过甚,影响到某些重要物质缺乏时,就出现阴虚的舌象.2.舌苔的变化与丝状乳头增生,角化增剧,细菌的作用,口腔中存在水分多少以及全身营养状况,脏器疾病等有关.综合目前有关研究资料,舌象变化与下列几点有关:①与营养缺乏有关.慢性胃病或慢性腹泻的患者,由于消化吸收不良,在临床上可见到黄色或灰色的舌苔.体内消耗过多及代谢紊乱,也可见到舌苔的显

4、着变化,如各种发热病人开始多薄白苔,中期多干黄苔,糖尿病病人可见干红苔等.②与循环系统及血液的质和量有关.高度贫血者,舌质淡白,舌乳头萎缩;失水,酸中毒,血液浓缩,缺氧者,舌质均呈鲜红或紫色;血小板减少,舌上可出现紫斑;恶性贫血可出现光滑舌.③与细菌,病毒感染及机体抵抗力有关.流行病初起多白腻苔,病势较重或严重时可出现红绛舌;绿脓杆菌所致的败血症,以光剥舌较多;链球菌,葡萄球菌所致的败血症,则多见黄苔.说明舌象的变化不仅与细菌种类有关,而且还可能与机体的抵抗力及反应性有关.一般绿脓杆菌所致的败血症,多在人体抵抗力极差的情况下发生

5、,正气不足,故舌见光剥;而链球菌及葡萄球菌感染的败血症,以实热证居多,故多表现为黄苔.④与唾液有关.高热的病人如中毒性肺炎和急性肠炎失水患者,均有舌面干燥,口腔内失润泽现象.这是因血液黏稠度增高,唾液水样分泌物减少所致.又如阴虚患者,常有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副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使唾液浆液性分泌减少,代之以黏液32健康小知识给皮肤去角质,去除死皮细胞,可帮助你保持良好的平衡,提高皮肤的敏感度,可使你的身体做出细微的调节.性分泌,唾液的质量发生改变而见舌面干燥.⑤与内分泌有关.内分泌失调者,舌象有异常反应,如肾上腺机能不全者,舌面

6、上可能有褐色隆起或陷下的色素斑.三,舌象变化的临床意义1.舌象的变化能够反映疾病的轻重和进退.如舌质淡红,舌苔白,薄,润均为病情较轻;舌质红绛,青紫,舌苔黄厚,灰黑,或光滑无苔,均为病情较严重;淡白舌多属于慢性疾病,病情变化慢,病程较长,如贫血,蛋白质缺乏或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等;红绛舌多见于发热,脱水,水液平衡失调等,如烧伤患者,创面越大,伤热越重,则舌质变红越快越明显,如并发败血症则舌质多红绛干枯;肝硬化病人若原为淡红舌,薄白苔或薄黄苔,一旦转为红绛光剥,常表示肝功能恶化;急性阑尾炎多见腻苔,在治疗过程中厚腻苔转为薄白苔,多是

7、病情好转,但如疼痛减轻而腻苔不退,则表示病情未减,甚至可能增剧.颜面抽搐,即眼睑,口角,或面颊肌肉因痉挛而发生跳动之谓.此病多发生在颜面一侧,且以中老年为多.病轻者,仅有眼睑或口角痉挛,发作次数不多.病重者,一侧颜面频繁发生痉挛.本病初发,治之较易;久发者,难于治疗.难治并非不可治疗,只要医者认真审证求因,对因施治,还是可以收到良好效果的.颜面抽搐常由情绪波动引起,且伴胸胁不适,沉默不语,或时而哭啼,食少乏味,苔薄,脉弦等症者,肝气郁结也.应疏肝解郁.宜用柴胡9克,陈皮,白芍,川芎,香附子各12克,枳壳15克,甘草6克,水煎分服

8、.胸胁胀痛者,加佛手,川楝子;心烦易怒者,加丹皮,栀子;手足心热者,加生地,当归,胡黄连.肝气郁结,日久不解,或失血,均可导致肝血不足,血不养筋而颜面抽搐.前者先有肝气郁结之证,后者先有出血史,进而见头晕目眩,视物不清,或肢体麻木,舌淡,脉弦细等.笔者遇此,常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