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999889
大小:5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9
《从接受美学看通俗情爱歌曲的流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接受美学看通俗情爱歌曲的流行【摘要】接受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德国,强调了读者能动地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与欣赏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接受者在流行歌曲欣赏中所受的影响、接受者的心理与歌曲接受关系,以及对歌曲创作的重要启示等进行研究,探讨通俗情爱歌曲流行的原因。【关键词】接受美学期待视野受众心理歌曲创作在都市文明迅猛发展的今天,流行歌曲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能给人以休闲,给人以娱乐,甚至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长期以来音乐学的研究视野落在音乐家,或者音乐作品方面却忽视了音乐接受活动中另一个重要的主体:音乐接受者,也可以称作音乐受众体。20世纪6
2、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了一种文艺美学思潮接受美学,这一思潮的美学思想特别肯定了接受者在文艺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及能动的再创造作用。虽然接受美学是以文学的接受为研究重点的,但是接受美学不仅仅涉及文学音乐与艺术本质上是相同的。所以,从接受美学理论上对歌曲创作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当然,作为歌曲的接受者,其接受心理是在歌曲的接受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接受美学及受众心理的了解,进而指导歌曲创作者的创作更加符合歌曲的传播与被接受。一期待视野在歌曲接受中的层次接受美学的理论奠基人汉斯罗伯特尧斯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
3、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可见,文学作品接受过程中文本所要传达的人文关怀和历史理性是接受者的积极参加与再创造的过程。文学接受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发生、发展与高潮三个阶段这中间接受的发生阶段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意味着文本中隐含的读者开始向现实读者的转化。歌曲艺术与文学艺术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文学艺术的发生阶段,它是读者在特定经验期待视野的基础上,在特定接受动机的支配下,在特定接受心境的影响下展开的。而歌曲接受的发生同文学艺术接受的发生一样,在歌曲接受的发生阶段也要经历三个阶段。歌曲欣赏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主体性活动,必然造成对音乐作品解读的盲目性与无目的性
4、。接受美学认为,在文学阅读之先,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从而形成了读者期待视野。而音乐作品尤其如此,音乐歌曲的接受中不可避免地要运用原先的经验与理解,去有选择地欣赏歌曲。这种在音乐欣赏中所形成的期待视野决定了音乐接受者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判断标准,以及对作品的基本态度和评价。在具体的歌曲接受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表现在歌曲形式期待、歌曲意蕴期待与演唱者期待三个方面。(1)歌曲形式期待即歌曲接受者由歌曲的形式而引起的,是对歌曲艺术表现手法的欣赏的期待。歌曲接受者会期待节奏、韵律、修辞以及某种抒情意境的出现。如《单身情
5、歌》中:找一个最爱的深爱的相爱的亲爱的人来告别单身/一个多情的痴情的绝情的无情的人来给我伤痕??歌词中不厌其烦地把一连串的最爱的深爱的相爱的亲爱的多情的绝情的无情的并列词语来修饰同一个主题单身情歌,通过这些并列词语的排列以此来抒发一种强烈的孤独情感和对爱情的强烈渴望,进而引起了情感受挫的期待群的广泛关注。(2)意蕴期待即歌曲接受者对歌曲的深层寓意、审美境界、主旨思想等方面的期待。在现实生活中,歌曲的接受者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期待歌曲能够表现出切合自己匹配的深层寓意,总会期待歌曲作品表现出一种合乎自己的审美境界,透露出一种与自己连通的主旨思想等等。如《像雾像雨又像风》中:对我像雾像
6、雨又像风/来来去去只留下一场空/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任凭我的心跟着你翻动??爱情生活中对对方爱的感受是一种抽象无形的东西,是很难说得清楚的。词作者把它同雾雨风这些具象联系在一起,让欣赏者通过对雾的朦胧,对雨的快急,对风的急速的具体感受来把握这种朦胧的感觉和不可捉摸的情思。通过新鲜的比喻,使人觉得语言新颖、别致,耐人寻味,使受众对这一种富于美感的形式,产生浓厚期待欲望。(3)演唱者期待即歌曲接受者对某个歌手的个性特征、演唱方法以及歌手外貌的期待等等。例如,某些追星族强烈地期盼着各自心中的偶像最新单曲以及歌曲发售状况等,在一定程度上这一层次的期待不亚于歌曲形式及歌曲意蕴期待。当
7、然,这些歌曲接受期待视野的层次,并不是天生,它需要接受者经过实践活动,亲身经历过囤积一定素养,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心理接受模式。这种心理模式的状态在接受活动中不会中断,会伴随着接受者进入欣赏的过程,并影响着接受效果。因此,我们需要重视歌曲接受者心理模式,即受众接受心理的变化状况。以此来更好地分析期待视野对于歌曲接受的影响。二受众心理对歌曲接受的影响当代作家陆文夫对此曾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精神食粮的生产者,就像一个厨师;那厨师只管自己烧菜却不问人们的感觉,不管食客的口胃,你烧得起劲,他难以下咽。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