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993014
大小:2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9
《数学教学中质疑问难的控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教学中质疑问难的控制罗村坝小学张俐敏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则知识的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问学问就是学与问,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更要鼓励学生提问,要敢于质疑问难,但由于学生质疑问难是一种开放性,多项性的信息交流活动,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共驾驭之难,对教师是一种挑战,为提高质疑问难对课堂教学的效应,教师必须共有实施调控的能力,对诸多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有效的处理。一.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由于学生智理水平,知识基础,各种能力等差异,学生所提问题多数只能代表个人或者少数人,对其他人而言又算不上疑难,为此。可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先自求其解。如:我在教
2、学“分数的意义”时,有一位同学问道,为什么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准确理解这一问题对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颇为重要,在教学时,我就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以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分母能不能为“0”不是由除数能不能为“0”决定的。而是由分数的意义决定的,通过导辩,学生则能明白,根据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分母是不可能为“0”的。一旦分母为“0”,这个分数就不符合分数的意义了。这们的讨论,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掌心兴趣。二:及时点拨,用解释性方式直接作答。有时,学生所提问题对解题不是很有价值性,比如一些冷僻的词,一些简单的计算等,如不给予讲解,
3、会使学生的心理上得不到满足,如涉及过多又浪费教学时间,因此,对于上些“零碎”问题,可在质疑问难中及时交代,用解释性的语言直接回答。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解除疑惑。又能把握教学重点,如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节内容时,有学生提出,什么叫“横截面”?为什么正方体又叫立方体?“为什么体积用字母“√”表示等,对于这些问题,我及时给予点拨。三:直观演示,使其对问题有形象理解。有时间学生提出的问题对解题有很大的帮助,如:一些应用题所描述的情形,一些关键性的语言等,如果教师轻描淡写地讲一下,学生难以弄懂,所以,对于学生陌生的情形,教师可以通过演示,给予学生直观理解,如:我在教学五年级课本第九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4、,有一道练习题:“有一台播种机,作业宽度是1.8米,用拖拉机牵引,按每小时6千米计算,每小时可以播种多少公顷”?这道应用题,大部分学生提出:不理解题中所说的“休息室宽度”。我作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演示:用粉笔迅速在黑板上涂了在大片,当时学生很纳闷,心想教师在干什么?我拿起了黑板擦说,:“这是播种机,马上就要播种了。”这时,学生由纳闷变成了惊奇,我指着粉笔涂抹的这块黑板说:“这是一块正要等待播种的土地。”然后慢慢移动黑板擦,指着黑板上出现的一块长方形的空白,说:“这是黑板擦的长,也就是播种机的“作业宽度”。这样的演示不但使学生明白了“作业宽度”是什么意思,而且对应问题中所描述的情形有了直观理解。
5、四:巧用错问,引导学生促进其反向顿悟。有时学生的提问明显地反映出他们对知识理解的偏差,甚至与正确答案大相径庭。此时,三言两语往往难以解决问题,而直接交给答案则会推动训练学生思维的良机,对此可将计就计,巧用错问,引其入歧,认增加落差,促其顿悟。例如:我曾经教学“比和比例”这一节内容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我认为比的后项可以为“0”,“2:0”…………..这时我没有给予否定,而是顺势追问:球赛中出现的“1:0”中的1和0分别表示什么?学生答道:“表示甲队进了一个球,乙队没有进球”。我接着追问:“课本中所说的比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我继续追问“球赛中的比和我们课本中所出现的比是
6、一样的吗”?这时,学生恍然大悟:“球赛中出现的1:0是两个具体数量相差关系之比,而“比和比例”中的比是相除关系之比,后项不能为“0”,两者不是一回事。五:留在课后,暂时搁置给认弹性处理。一个教师,无论知道有多渊博,也难以全面回答每个学生所提的问题,另外,有些问题纵然教师能够讲解,学生也难以理解,更何况教师所讲的每一个问题都要紧紧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因此学生所提的不便及时作答的问题,可暂时搁置,给认弹性处理,如因学业知识水平不够,可告诉学生等进了高年级,学到了相关知识就能理解了。例如学生方程时,有个学生提出:X+5=0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方程怎么没有解呢?这时我告诉学生,到了中学学了负数就可以求出
7、它的解了。如因问题牵涉到一些重要知识,教师一时难以回答,可告诉学生课后一道去想办法解决,如学习“年,月,日”时,有学生提出“日食”“月食”是怎么回事?二月份的天数为什么只有28天(或者29天)呢?等。当时我备课时没有考虑周全,当堂难以回答全面,对此,我告诉学生,“教师有的也搞不清楚,让我们课后共同去调查资料,看谁能找到答案。这样留下的期待环节能造成强烈的悬念,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导学生到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