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层结构的词汇化与词典的收词及释义

跨层结构的词汇化与词典的收词及释义

ID:10965123

大小:6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9

跨层结构的词汇化与词典的收词及释义  _第1页
跨层结构的词汇化与词典的收词及释义  _第2页
跨层结构的词汇化与词典的收词及释义  _第3页
跨层结构的词汇化与词典的收词及释义  _第4页
跨层结构的词汇化与词典的收词及释义  _第5页
资源描述:

《跨层结构的词汇化与词典的收词及释义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跨层结构的词汇化与词典的收词及释义  论文关键词 跨层结构 词汇化 词典 释义  论文摘要 路层结构的词汇化是汉语词汇衍生的一条途径。本文对“而已”、“从而”、“匾而”、“否则”、“由于”、“终于”六个词汇化实例进行了考察,指出了它们成词的途径、时间及显性标志;同时对四部词典的收录、释义情况作了分析,指出它们的得与失,并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  一、引言   语言是线性的结构,一个个语言单位都是按照先后次序排列在一起的。跨层结构指的就是不在同一个句法层次上但在表层形式上相邻近的两个成分的组合。比如“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中的“学”和“而”虽然在句子线性序列上紧邻,但是不在同

2、一个句法平面,也不能独立作为一个语法单位使用,就是一个跨层结构。又如“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易传·系辞上》)中的“极其”。江蓝生先生称之为跨层非短语结构  在汉语的历史长河中,很多这类跨层结构词汇化为词了,如上面的“极其”。对这类词汇化现象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历史和规律。关于跨层结构的词汇化,现在已知的一个规律就是它们的归宿一般都是虚词,如副词、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但是由于各自的词义、所处句法环境、使用频率等的不同,词汇化的时间、途径及机制等也呈现出很大差异。学界对词组的词汇化研究得较多,规律也总结得比较充分,成果也往往在辞书中有所体现,比如词条

3、的收录、词性的鉴定及释义等。相较于词组的词汇化,跨层结构的词汇化研究得就很不够。我们翻阅了几部较有代表性的词典,发现在处理这类由跨层结构词汇化而形成的词时差异较大;即使同一词典,前后所持标准也往往不一。  本文的目的在于:一、通过对六个跨层结构词汇化的实例进行考察,简单描绘它们词汇化的时间、过程,找出它们成词的显性标志;为词典编纂提供一些可能的资料。二、观察几部词典对这类词的收录及释义情况,探讨其间的得失,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二、跨层结构词汇化举例    我们选取了六个词,都是在古代汉语中就产生、现代汉语中继续使用的词。    1 而已    “而已”中的“而”最初是连词,

4、“已”是动词,表“停止、结束”义;“而已”是跨层结构“连词+动词”。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庄子通过比喻来说明人生短暂,忽然之间就结束了。由于动词“已”常处于句末,不带宾语,且不是句子的主要动词,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虚化,而产生出“算了、可以了”等义。如:“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庄子·天道》)“天地而已矣”就是“敬奉天地就可以了”的意思;这时“已”的动词性已不是很明显,不过“而已”仍是跨层结构,只是较前面“忽然而已”中的“而已”结合要紧密。随着这类“已”进一步虚化,连词“而”的连接功能也逐渐丧失,最后“而已”就融合为一个

5、表限制语气的语气词。如:“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而无忧色而已矣。”(《庄子‘田子方》)“而无忧色而已矣”就是“没有忧色罢了”。又如:“其母日:‘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传·桓公十五年》)“父一而已”就是“父亲只有一个罢了”。上面两例的“而已,已经是较典型的语气词,可以译为“罢了”。语气词“而已”现代汉语中也常见,《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商务印书馆1980年)解释为:“用在陈述句末尾,有把事情往小里说的意味。”  从上可知,跨层结构“而已”在先秦就已经词汇化为语气词了,典型特征是:语境扩展,出现在非行为动作句中,表限制语气,如“父一而已”。    2 从而、因

6、而  “从而”、“因而”的跨层结构形式先秦就出现了,“从”是“跟随、听从”的意思,“因”是“依托、凭借、利用、乘势”的意思。如:“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韩非子·奸劫弑臣》)“从而誉之”就是“跟着(君王)赞誉他”;“因而毁之”就是“趁机诋毁他”。由于“从”和“因”常居于次要动词的地位,词义就很容易虚化。汉代以后,“从”可以不表“跟从”,而表“接着、随后”义了。如:“伤其本,枝从而亡。”(《礼记·哀公问》)根伤了,枝接着也枯亡,而不是树枝有意识地跟从树根枯亡,所以“从”就是“接着”的意思。“因”也可以不表“凭借、趁机”等义了。如:“韩信遂平齐,乞自立为

7、齐假王,汉因而立之。”(《史记·田儋列传》)韩信要刘邦立自己为齐假王,刘邦害怕韩信变心,才被迫答应,自然说不上“趁机”了。随着“从”“因”动词义的逐渐虚化,“从”和“而”、“因”和“而”之间的界限也逐渐模糊,“因而”在魏晋时发展出较典型的因果连词用法。如:“十二铢而当半两,衡有左右,因而倍之,故二十四铢而当一两。”(《宋书·律志》)上例为非事件句,没有时间性,“因而”纯粹表示因果关系。“从而”在唐代也有了典型的连词用法。如:“(丁)奉见其前部兵少,相谓日:‘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