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肋骨骨折检查cr及传统x线片对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肋骨骨折检查CR及传统X线片对照【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X线摄影(CR)检查与传统X线平片检查对肋骨骨折的价值比较。方法选取2007年5月-2007年11月采用CR系统拍摄的所有肋骨病例245例。另选2006年1月-2006年6月所有采用传统X线平片方法所拍摄的肋骨病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CR系统的肋骨骨折误诊、漏诊率为1.63%(4/245)。而采用传统X线平片方法的肋骨骨折误诊、漏诊率为5.91%(11/186)。结论CR系统的应用能减少肋骨骨折的误诊、漏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关
2、键词】X线摄影;计算机X线摄影;肋骨骨折;误诊�肋骨骨折多种多样,同时胸部外伤常引起液气胸、肺挫伤、肺不张、纵隔气肿,甚至心脏心包的损伤,这些都给肋骨骨折的诊断带来不便。一旦发生误诊或漏诊,有可能延误患者的及时诊治,增加患者的病痛,也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本文针对计算机X线摄影(CR)检查与传统X线平片检查对肋骨骨折检出率及诊断结果作比较,以评价CR系统在肋骨骨折中的成像特性和应用价值。�1资料与方法�
51.1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5月至2007年11月6个月采用计算机数字X线摄影(CR)系统拍摄的所
3、有肋骨病例245例。(以下称CR组),其中男153例,女92例,年龄10~91岁,平均52.5岁,所用的机器为万东500ml高频拍片机和日本柯尼卡CR处理系统,曝光条件:65~80KV,320mA,8~10msA。另选2006年1月至2006年6月6个月采用传统屏-片X线摄影方法拍摄的肋骨病例186例作为对照组(以下称对照组),其中男120例,女66例,年龄8~77岁,平均年龄40.5岁;所用机器为万东500mA高频拍片机及柯达5000型洗片机,曝光条件65~80KV,320mA,8~10msA。�
4、1.2方法CR组和对照组均采用相同的摄影体位,即立位的肋骨正位及左右双斜位,拍摄时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曝光,焦-片距均为150cm,对疑有膈下肋骨骨折者加摄卧位肋骨片,拍摄时深吸气呼出后屏气[1]。�CR组和对照组的肋骨图像均由1名住院医师和1名副主任医师读片及作诊断报告。CR图像在显示器上及观片灯上阅片。对照组的照片在观片灯上观察读片。本文只记录CR组和对照组的肋骨骨折的有无,不计肋骨骨折的类型、数量及并发症。�2结果�5CR组245个病例中,初诊时即拟诊肋骨骨折者109例,经再次摄片复查或胸部CT
5、扫描复查确诊的4例,误诊率为1.63%。对照组186个病例中,初诊时拟诊骨折者47例,而经再次摄片或胸部CT扫描复查确诊者11例,其中2例为再次复查确诊为骨折,2例为CT扫描证实的误诊,另7例为初诊漏诊或骨折数目有误,经胸部CT扫描后才确诊的,误诊漏诊率为5.91%。�3讨论�3.1肋骨骨折的特点①不同的暴力方式所造成的肋骨骨折病变也具有不同的特点,直接的暴力作用常使肋骨向内弯曲折断,而前后挤压力的作用使肋骨向外弯曲折断[2];②肋骨骨折有单处骨折,也有多根多处骨折;③同样的暴力作用于不同年龄的人结
6、果也不同;④各人对骨折疼痛的耐受力也不同,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也不同;⑤肋骨骨折的位置以后肋和腋侧肋骨居多,前肋或软肋较少见。�3.2传统X线摄影的缺点传统的X线摄影以增感屏-胶片作为影像的载体,经暗室的显影、定影、水洗、干燥等程序获得最终图像,然后读片医生根据X线照片作出客观的诊断结果。所有其间的每个环节均可影响成像质量。�3.3肋骨骨折误诊或漏诊的常见原因5①因胸廓的环形解剖结构所决定,导致拍摄的影像前后重叠;②肋骨的本身特点,扁薄而弯曲,与相邻组织的对比度较差;③肋骨骨折表现的特殊性,读片医生常被
7、明显的肋骨骨折所吸引注意力,而忽视了那些不完全或隐匿性的骨折;④科室规章制度的有效性,是否有集体阅片制度和核片制度;⑤摄片技术员和诊断医师的业务水平及责任心等;⑥存在影响读片诊断的其他并发症,如胸腔积液等。�3.4肋骨骨折误诊或漏诊的预防方法�3.4.1提高医务人员责任心及技术水平①摄片技术员要用正确的投照体位,采用适当的曝光条件。报告医师阅片时,要仔细观察,避免遗漏病情,还应注意检查患者局部压痛情况,如压痛明显,X线无阳性发现,应建议变换摄片角度再拍摄或进行胸部CT扫描;②坚持集体读片制度和疑难病
8、例讨论制度有助于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的提高。�3.4.2CR等计算机X线设备的更新CR是普放工作中使用比较广泛计算机放射成像系统。有以下优点:①图像质量更清晰,分辨率大大提高,提高放射诊断的深度,更为准确可靠;②图像层次更为丰富可将骨骼和周围软组织同时清楚显示,提高放射诊断的广度,有利于早期病变检查;③自动化程度高,提高诊疗效率,为病员及时提供诊疗信息;④影像诊断资料可实现计算机图像后处理、存储、传输,方便患者随治和远程会诊。�3.4.3其他有效的辅助检查设备的应用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