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子的恻隐之心看当代社会精神危机(参考)

从孟子的恻隐之心看当代社会精神危机(参考)

ID:10945258

大小:6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9

从孟子的恻隐之心看当代社会精神危机(参考)_第1页
从孟子的恻隐之心看当代社会精神危机(参考)_第2页
从孟子的恻隐之心看当代社会精神危机(参考)_第3页
从孟子的恻隐之心看当代社会精神危机(参考)_第4页
从孟子的恻隐之心看当代社会精神危机(参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孟子的恻隐之心看当代社会精神危机(参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孟子的恻隐之心看当代社会精神危机(参考)从孟子的恻隐之心看当代社会精神危机从哲学角度来反观此社会热点问题,从孟子的恻隐之心来反观当代社会所存在的良知缺失。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2011年10月23日,广东佛山280名市民聚集在事发地点悼念小悦悦,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2011年10

2、月29日,没有追悼会和告别仪式,小悦悦遗体在广州市殡仪馆火化,其骨灰将被带回山东老家。整个事件就像当初的犀利哥事件一样,通过现在媒体的广泛传播作用,又一次的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而在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的却是更深层的问题,而往往现象背后的事实本身,却是人们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恻隐之心作为人生而有的善端,实质上是我们内心道德的体现。那些路人该如何救赎纵观整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到面对一个弱小生命被蹂躏,那些路人采取的都是各种不同的态度,而在整个事件被曝光之后,在场路过的人又出来面

3、对镜头忏悔道歉,可以想象,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每个过路人的内心活动应该是怎样的,而这样对生命如此的漠视,又该如何来救赎?整个事件中,司机的道德沦丧以及路人的漠视,透视出的是巨大的社会不信任感,其实在这些路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的初衷是想去救人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造成人这种最先在的恻隐之心泯灭的罪魁祸首,媒体是难逃其责的,现在社会媒体已经脱离了自己的原本职责,即将人民最根本的社会事实反映出来,代表的应该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最需要改善或者最真实的状况,而现在的媒体由于利益熏心,一味的追求娱乐效

4、果,一味的追求新闻价值,而忽略了人性的东西,犀利哥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媒体的报道,使得原本逍遥自在的犀利哥一下子成为公众的焦点,同时让他连原本安身的场所都失去了,因为媒体的报道,使得更多人对他进行关注,一时间跟他合照的,对他采取帮助的,一下子搅乱了他原本的生活,使得他开始退缩,甚至害怕,恐惧,当然不能忽视的是通过媒体的报道也使得政府对此事件进行关注,从而使得他获得帮助,最终回到自己的家中。而在小悦悦事件中,为什么那些路人最终没有选择伸出援助之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害怕,担心。因为媒体对一些

5、现象的大肆报道,使得人们内心树立一种救人就会被讹钱的错误观念,致使最终大家都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致使惨剧的发生。恻隐之心与良知在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带来的后果就是畸形扭曲了人的恻隐之心,切断了人与社会的联系,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考量成了首位,而社会公共道德的沦丧、责任感的分散,都造成了此次惨剧的发生,每个人都本能的在等待他人来救援,这种围观反应是一种畸形的责任泛化反应,认为别人一定会去救援,而自己没必要去做。从这点可以看出,如果是一个人单独出现在当下,实施救援的几率会比几个人一起在场要高的多。孟子曰

6、: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元好问与金代的乐府以元好问为代表的金代乐府诗,是乐府诗史上值得注意的一座艺术高标。元好问不仅是金代最杰出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文学史上继苏轼、陆游之后最优秀的诗人之一。金史

7、元好问传评其文学成就云:为文有绳尺,备众体。其诗奇崛而绝雕刿,巧缛而谢绮丽。五言高古沉郁,七言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歌谣慷慨,挟幽、燕之气。其长短句,揄扬新声,以写恩怨者,又数百篇。兵后故老皆尽,好问蔚为一代宗工。[1]其中所言七言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虽然并非确切(详下),但却是颇值注意的,因为其道出了元好问乐府诗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这说明,元好问的乐府诗是颇为后人所关注的。元好问之外,金代其他诗人于乐府诗的创作,也特色各具,蔚为壮观。因此,下文拟将以元好问为代表的金代乐府诗,作一具体

8、论析。一、元好问乐府诗的创作概况元好问(公元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谷(今山西忻州)人。其本是北魏鲜卑拓跋氏的后裔,魏孝文帝拓跋宏由平城迁都洛阳,其先人始改姓元氏。五代以后,元氏家族又自河南汝州迁居山西平定,未久即家于秀谷。作为集金代文学之大成的杰出文学家,元好问的文学成就尽管表现在多个方面,但诗歌则为其一生之最爱,这从他现存约1380首的诗歌之量,即可准确获知。此外,元好问还曾专选唐人96家的596首七言律诗,勒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