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健力怡神膏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研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健力怡神膏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研究论文.freele.Method140patientsentgroup(80cases)tookorallyJianliyishenpaste.Thecontrolgroup(60cases)tookorallyHuangqijing.Clinicalcurativeeffectsofthetent.ResultAfterthetreatment,themainsymptomintegralandthetotalintegralofthetreatmentgroupreducedobviously(P0.05,.fre
2、elentgroupobviouslysurpassedthatofthecontrolgroup(P0.01).ConclusionJianliyishenpastecanobviouslyimprovethemainsymptomofchronicfatiguesyndrome,andthecurativeeffectisdefinite.Keye;Jianliyishenpaste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是一种以原因不明的长期持续疲劳为突出表现,常伴有咽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躯体不适及注意力不集中、记
3、忆力减退、睡眠障碍、情绪不稳等神经精神症状的一组综合征。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预测CFS将是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CF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而中医在本病的治疗上有明显的优势。笔者自2001年以来,对自拟健力怡神膏(原名:强力宝)治疗CFS进行了临床研究,兹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40例CF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中男26例,女54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23岁,平均38.95岁;病程(从确诊之日起)6~12个月25例,1~2年34例,2年以上
4、21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39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21岁,平均39.38岁;病程(从确诊之日起)6~12个月23例,1~2年26例,2年以上11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全部病例经各项相关检查均排除其他疾病,符合CFS的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1。1.2治疗方法治疗组以健力怡神膏(盐城市中医院制剂室制,每瓶300g,含原药材205g)口服,每日2次,每次25g,饭后温开水调服;对照组以黄芪精口服液(扬子江药业集团生产,批号04040801)口服,每日3次,每次10mL。2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
5、1.3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临床主要症状按轻、中、重程度分级,其中疲劳作为必备症,按2、4、6计分,其他兼症按1、2、3计分。疲劳症状评分标准:0分,无疲劳感;2分(轻),疲劳持续6个月~1年,能坚持正常工作和活动;4分(中),疲劳持续1~2年,及(或)仅能从事较轻工作和活动;6分(重),疲劳持续2年,及(或)难以坚持正常工作和活动。CFS兼症评分标准见表1。表1CFS兼症评分标准(略)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症状总积分减少≥2/3;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减轻,症状总积分减少1/3~2/3;无效:临床主要症状无改善或加
6、重,症状总积分减少1/3。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处理全部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2结果2.12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情况2组治疗前主要症状积分及总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后除淋巴结肿痛、睡眠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症状积分及总积分治疗组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及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对照组治疗后疲劳、肌肉
7、痛、睡眠、运动后疲劳的积分及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其余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表2治疗前后2组患者主要症状积分比较(略))注:2组治疗前积分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2.2疾病疗效(见表3)表3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2组不比较,P0.01。2.3不良反应全部病例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3讨论目前,西医对CF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无定论。根据国内外研究报道,CFS的发病原因
8、与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多数人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是病毒感染、应激(尤其是精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