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经济的繁荣与萧条(三) .doc

论中国经济的繁荣与萧条(三) .doc

ID:10918076

大小:3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8

论中国经济的繁荣与萧条(三) .doc_第1页
论中国经济的繁荣与萧条(三) .doc_第2页
论中国经济的繁荣与萧条(三) .doc_第3页
论中国经济的繁荣与萧条(三) .doc_第4页
论中国经济的繁荣与萧条(三) .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中国经济的繁荣与萧条(三) .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中国经济的繁荣与萧条(三)(三)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从理论上得出如此结论:80年代末期以来的两次繁荣走向萧条,是由于受到资源短缺和总需求不足的双重约束,特别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总需求不足的约束呈日益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咄咄逼人。事实上,我国现阶段的萧条,总需求不足已经成为主要原因。四、萧条走向繁荣研究中国经济繁荣与萧条的目的,就是要寻求实现经济的长期持续繁荣和增长的途径。双重约束表明,繁荣走向萧条是由于资源短缺和总需求不足。与此相适应,萧条走向繁荣就要立足于双重约束的缓和。资源短缺主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体制性投资过度带来的。因此,缓和资源短缺

2、的约束,主要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彻底打破计划经济的框架,建立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解决体制性投资过度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是投资不足,但投资膨胀的基因依然存在。问题,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变革和完善。缓和总需求不足的约束,主要是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变革和完善进一步深化改革,变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多方面的内容,诸如政府职能的变革,国企改革,本文仅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论述。1提高效率与推动经济增长:科教兴国社会主义的中心问题是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借用生产可能性曲线(PPC)图形,社会主义经济位于大大低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地方,如图5—A

3、中的E点。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就是克服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的障碍,从而高效率地配置资源。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有效地利用自己现有的资源,使经济从E点移动到F点,即移动到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第二步,挖掘生产潜力,促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如图5—B所示。图5经济效率与增长实现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促使经济从E点移动到F点,进而推动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其动力源泉是经济增长。本小节集中分析经济增长的源泉及它们各自的相对重要性,进而得出必须以科教作为立国之本的结论。经济学家们已经深入研究了研究增长的源泉。他们发现,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有以下因素:资本品积累(投资)的增

4、加、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技术变革萨缪尔森等在《经济学》第16版中认为,经济增长的四个车轮是人力资源(Human6resources)、自然资源(Naturalresources)、资本积累(Capitalformation)和技术(Technology),用总生产函数表示为Q=AF(K,L,R),式中Q代表产量,K和L是资本和劳动力投入,R表示自然资源投入,A代表技术水平,F是生产函数。参见参考文献[1],第519、520页。这三个源泉,可以通过总生产(Aggregateproductionfunction,orAPF)得到更清晰的描述。方程2表示总生产函数:Y=AF(K

5、,L)(2)式中K和L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A代表技术水平。方程2表示产量依赖于要素投入K和L及技术水平A。要素投入的增加和技术的改进将导致产量的增加。经济学家们进而测量要素投入和技术变革在增长中的相对重要性。这方面的经典研究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索洛(Solow,RM)作出的。索洛利用美国1909—1949年间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在这段时期每劳动小时产量增长的超过80%的部分是由技术变革引起的。参见索洛的论文“TechnicalChangeandtheAggregateProductionFunction,”ReviewofEconomi

6、csandStatisticsAugust1957索洛之后该领域最全面的研究成果之一是由爱德华·丹尼森(EdwardFDenison)做出的。丹尼森的研究成果支持了索洛的估计,丹尼森得出的结论是:尽管人力资本是重要的,但技术变革起着支配性作用。对经济增长各种源泉的相对重要性的精确估计极其困难,研究成果中也得出了一些不同的结论。例如,哈佛大学的戴尔·乔根森宣称,增长的大部分因素可以归功于资本品的增加,参见DaleJorgenson、FrankGollop和BarbaraFraumeni所著的ProductivityandU.S.EconomicGrowthCam

7、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7,中译本:《生产率与美国经济增长》,李京文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这个领域的其他人,包括西蒙·库兹涅茨(Simon.Kuznets)和JW肯德里克(Kendrick,J.W),也都突出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经典研究都认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是技术变革技术变革的重要性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加以论证。中国近代经济发过程中的两次繁荣(1886—1903年,1915—1931年),技术变革(相继以洋务运动和电力的普遍应用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