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914085
大小:66.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08
《幼儿攻击性行为及应对-杨公苑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摘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家长和幼儿老师特别关注的问题,攻击性行为在大环境下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环节,甚至是第一个环节,幼儿攻击性行为问题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攻击性行为也是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影响着幼儿性格与品德的形成。《幼儿园知道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本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作出分析:遗传因素、父母教育因素、环境因素、幼儿园教育因素、学前儿童与
2、个体攻击性行为、家庭因素的关键因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解决策略和引导方法,从而正确引导幼儿的行为发展,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关键词:幼儿攻击性原因分析引导方法目录引言5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和产生原因61攻击性行为含义62父母教育因素63、环境教育因素74、幼儿园教育7二、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8(一)确定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8(二)S小朋友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81、S小朋友的家庭背景82、S小朋友攻击性行为的表现83、S小朋友攻击性行为的原因9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老师的引导方法10(一)首先教师在安排教育活动时要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10(二其次帮
3、助幼儿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与自我需要10(三)然后教师应利用“榜样”,适当培养幼儿的自制力10(四)最后进行家园共育,逐步改变幼儿的不良行为11结论12致谢13参考文献14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以及老师的指导策略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和产生原因(一)幼儿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故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他人欢迎,但却时常发生的一种不良行为。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
4、、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儿童攻击行为和将来犯罪行为的关系上,有关研究认为: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年龄越小就具有攻击行为的幼童,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比在特定情境之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发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一般没有成人那样残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但是随着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发展和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社会中的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
5、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学校中渗透。再加上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尤其是暴力行为正在逐年增加。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遗传原因,父母教育因素,环境因素,幼儿园教育因素等几个方面,下面我将从多方面分析行为的具体因素和来源。 (二)父母教育因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教育不当有很大关系。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吃亏,常教育孩子说:“如果别人打了你,你也狠狠打他,下次他就不敢欺负你了。”如果当孩子被人打而孩子又未还手时,家长就对孩子骂道:“你真笨,怎么别人打你你都不还手!”而有的家长对
6、自己孩子的攻击行为比较袒护,不仅不批评孩子,还当着孩子的面说:“我家小孩是有点调皮,但如果人家不先动手打他,他是绝对不会先动手打人家的。”这会使儿童产生一种攻击别人的合理感,以后攻击欲更强,攻击性行为加重。另外,如果家长对孩子多是暴力教育,那么孩子挨打后就会将这种情绪“转嫁”到他人身上,找别人出气,逐渐形成攻击行为。研究证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密切关系。所以,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训练是矫正攻击行为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心理学家运用行为矫正的原理,要求父母减少消极评论的使用,例如威胁、命令、强迫等,引导他们使用积极的评价,尤其在惩罚
7、时不能运用体罚。这种干预结果极大的改变了父母和儿童的行为。(三)环境因素幼儿的主要模仿对象除了父母老师外,都集中在影视作品或动画片中的人物上,一些打斗类型的动画片和电视对幼儿内心产生了打斗的欲望,并且表现在对幼儿园同学的攻击性行为上,有的孩子模仿动画片中的招数和攻击方式,忽略了攻击的目的性。当然,在模仿这个因素中最重要的还是扮演者教育和引导角色的父母和老师,有时候,父母会为一时出气打他,使孩子感到父母教育自己不要打人,可他们自己却打人。在生活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介中宣传的暴力容易让儿童模仿,特别是儿童常看的动画片、漫画书集极容易让孩
8、子模仿暴力和攻击行为。儿童容易受同伴和长辈的影响,如果同伴或者长辈有攻击性行为则容易跟随同化,并模仿学习攻击性行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们行为模式实际上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