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曼不动杆菌5年间菌株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鲍曼不动杆菌5年间菌株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ID:10908734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8

鲍曼不动杆菌5年间菌株分布及耐药性变迁_第1页
鲍曼不动杆菌5年间菌株分布及耐药性变迁_第2页
鲍曼不动杆菌5年间菌株分布及耐药性变迁_第3页
鲍曼不动杆菌5年间菌株分布及耐药性变迁_第4页
鲍曼不动杆菌5年间菌株分布及耐药性变迁_第5页
资源描述:

《鲍曼不动杆菌5年间菌株分布及耐药性变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鲍曼不动杆菌5年间菌株分布及耐药性变迁鲍曼不动杆菌为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主要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尤其在免疫受损、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病人中[1]。由于该菌对目前使用的多种抗生素耐药,治疗十分棘手。为了解该菌的耐药性变化趋势,有效治疗和预防该菌感染,本文回顾分析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0年7月至2005年6月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变迁,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菌株来源与分布2000年7月~2005年6月,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送检的各种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1669株,同一

2、病人重复检出者仅统计1株。以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为质控菌株。1.2菌株鉴定常规方法进行培养,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60仪器进行鉴定,试剂卡为GNI+。1.3药敏试验6采用K-B法。抗生素纸片为Oxoid公司产品:氨苄西林(AMP)、阿莫西林/克拉维酸(AMC)、阿米卡星(AK)、复方新诺明(SXT)、环丙沙星(CIP)、庆大霉素(GEN)、氨曲南(ATM)、头孢唑啉(CZ)、头孢西丁(FOX)、亚胺培南(IMP)、头孢他定(CAZ)、头孢噻肟(CTX)、头孢吡肟(FEP)、头孢哌酮/舒巴坦(SCF)、哌啦

3、西林/他唑巴坦(TZP)、妥布霉素(TOB);M-H琼脂为北京天坛药物技术开发公司产品;结果判定严格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国家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定的规则及标准进行。2结果2.15年间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情况2000年7月~2001年6月分离到鲍曼不动杆菌248株、2001年7月~2002年6月分离到鲍曼不动杆菌239株、2002年7月~2003年6月公离到鲍曼不动杆菌371株、2003年7月~2004年6月分离到鲍曼不动杆菌249株、2004年7月~2005年6月分离到鲍曼不动杆菌562株,共1669株。5年间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离率总体呈增多

4、趋势。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部位与其他革兰阴性菌相似,以下呼吸道为主占81.4%,其次为血液占5.8%。5年间鲍曼不动杆菌的菌株分布,见表1。表11669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菌株分布(株)6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5年间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上升趋势明显,对头孢他定、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但增幅也较大,分别为13.7%增至32.8%、5.0%增至39.2%,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大幅增高。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见表2。表2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3讨论鲍曼不动杆菌引起院

5、内感染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Mahgoub等[2]发现抗生素使用、导管插管及气管造口术等是引起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和高耐药的主要危险因素,其容易在ICU患者及住院患者中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并且在呼吸道标本中容易分离[3]。本研究结果显示,5年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总体呈增多趋势,标本来源以痰液为主占总数的81.4%。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上升趋势明显,且耐药率远高于国内其他医院报道[4]。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上升,其中一代头孢和头孢西丁5年的耐药率均�690%,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从2000年7月~

6、2001年6月的20.8%上升到2004年7月~2005年6月的85.4%,头孢吡肟、氨曲南以及含有酶抑制剂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情况与头孢噻肟类似,头孢他定、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相对较低,但其上升趋势也很明显。值得注意的是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从2000年7月~2001年6月的15.2%上升到2004年7月~2005年6月的68.1%,增幅十分明显,远远高于文献报道[5],这可能是亚胺培南在临床的大量应用,对细菌的选择压力过高及医院流行株的传播有关[6],应引起重视。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机制主要有碳青霉烯酶的产生、外膜孔

7、蛋白的丢失和主动外排[6]。鲍曼不动杆菌对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主要是由于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产生,ESBLs是指由质粒介导的能赋予细菌对头孢菌素类和单酰胺类抗生素以及青霉素类抗生素类耐药的一类酶[7]。目前按其编码基因的类型将ESBLs分为4类,临床较为多见的是:TEM和SHV两种酶。喹诺酮类药物中的环丙沙星耐药率明显上升,从2000年的36.5%上升到2004年的73.6%,可能与其近年来大量应用于临床有关。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也明显增高,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的抗菌活性优于庆大霉素。主要耐药机制是多种氨基糖苷钝化酶的产生

8、,经钝化作用后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鲍曼不动杆菌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也持续增高,是由于细菌改变了二氢叶酸合成酶以及细菌细胞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