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概念课的整合教学

初中数学概念课的整合教学

ID:10900777

大小:2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8

初中数学概念课的整合教学_第1页
初中数学概念课的整合教学_第2页
初中数学概念课的整合教学_第3页
初中数学概念课的整合教学_第4页
初中数学概念课的整合教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概念课的整合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数学概念课的整合教学  摘要:在概念教学中,一线教师存着“重结果,轻过程”的误区,认为模仿训练才是概念教学的王道,并在教学中只关注点状教学,缺乏对知识的整体认识,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教学整合的必要性;从“与实际生活的整合,到对教材习题的整合,再到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中整合”三个方面展开,得出整合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多的体现数学的本质与魅力,让数学天生丽质的面目重现于课堂之上,也让教师体会到数学方法与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概念课;整合教学  布鲁纳说:“掌握一门学科就是要掌握这门学科核心的、根本的概念。”然而

2、,现实的教学法中,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区。  误区1: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教师认为:“教概念不如多讲几道题目。”于是,把概念教学与解题教学等同在一起。  误区2:不知道怎样教概念。他们认为“模仿+训练”就是王道,用例题教学替代概念的概括过程,将应用概念的过程等同于理解概念的过程。  误区3:注重点状教学,缺乏对知识的整体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机械地“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前者“教教材”更多体现在照本宣科上,后者“用教材教”则体现在对知识、内容有选择的整合。  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看,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有

3、的学生认为概念学习单调乏味,不去重视它,不求甚解,导致概念认识和理解模糊;二是有的学生对基本概念虽然重视但只是死记硬背,而不去真正透彻理解,只是机械的、零碎的认识。  因此,对概念课的整合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数学概念课的整合教学作如下探讨。  一、数学概念与整合教学的界定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数学概念则是客观事物中数和形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是本学科系统的精髓、灵魂,也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因此,数学概念教学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整合教学是英文

4、BlendedLearning的译名,指面对面教学和电化教学的融合。整合教学既不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改进,也不是使电化教学更容易让人接受,而是综合了这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并且超越这两种教学方式单独应用的功能。  整合教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从技术的角度理解,整合教学是课堂教学技术和方法与网上教学技术和方法的整合;从教学模式的角度理解,整合教学是面对面教学和远距离教学的整合;从教育学的角度理解,整合教学是对教育过程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资源、环境)的联系的整合。本文的整合教学侧重于教育学的角度。  二、数学概念课整合教学的实践  1.与实际

5、生活的整合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与实际生活整合是常用的方法,如何自然而有效地整合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人教版七上“余角与补角”直接从三角形的两个角之和为90°,引入互余的概念,这样的安排简单,却少了互余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学习互余这方面的知识。许多教师采用书本复习巩固的第7题,要测量两堵墙所形成的角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学生带着问题,结合生活经验,得出测量的方法,从而引出互余(补)的概念。然而,也有同学提出利用对角线的方法也可以测出,利用两个木棒沿墙脚做出与之一样的角,然后测出木棒所夹的角,也可以测出两堵墙所形成的角的度数。

6、  有没有一种既能应用生活经验,又能体现出互余(补)的必要性的引入?笔者找到了这种方法.  因为地处沿海,海堤是随处可见的,我们可以从海塘坡度的测量开始引入。  活动1:海塘大坝的底部是石块堆积而成,量角器无法伸入大坝底部测量,如何测量大坝的倾斜角?  (设计目的: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海塘出发,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  当学生得出:先量出外面的角,然后用180°减去所量的角时,教师追问:此时,量出的角与大坝的倾斜角在数量上什么关系?当学生说出和为180°,教师顺势给出:两角互补的概念。  得出概念后,对补角和余角进行必要的知识

7、教学。  活动2:海塘的坡度要求大致相同,在验收过程中,通过如下的方法,工人师傅就可以确定大坝的倾斜角是否一样大,你认为有道理吗?  (设计目的:其一,与前面的引入相呼应,体现数学生活化;其二,分散难点,为下面性质的探究设下伏笔)  由于是生活中常见的方法,学生都认为有道理,此时,教师追问:为什么?  学生讲出另外两个角相等的方法,有的直接在图上测量;有的同桌之间互相合作,运用叠合的方法;有的运用说理的方法得出。教师在肯定上述几种方法的同时,指出三种方法各自的优越性与局限性,最后利用证明的方法得出结论。得出结论的正确性后,教师问:你能用自己的话把

8、右边测量的方法叙述出来吗?这样,就很自然地得出性质:等角的补角相等。此时,教师改互补为互余,学生自然的就得出了,等角的余角相等。  这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